金融上雲新規範最快九月上路!上雲的 4 優點+3 提醒在這

關於金融業上雲的話題已經討論了好久,但怎麼好像都沒看到什麼成果?事情沒有想像簡單,需要多方面向來討論這件事情。首先來了解一下金融上雲的優點有哪些,為什麼值得規劃預算來架構。

優點一:高彈性,幫助更快推出新金融產品

雲端架構有高彈性、高擴張性的特性,可以協助銀行更快速地推出數位化產品與服務,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依需求彈性調配資源、快速因應短期大量的頻寬、運算需求,有效降低系統因頻寬不足導致當機的狀況。

優點二:高資料量分析,更快識別威脅

透過雲端平台進行高量數據彙整分析,運用大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建模,導入 AI 預測技術,協助銀行更快速地識別系統異常及威脅。

優點三:相較常閒置的大主機,雲端用多少、付多少

雲端架構依照使用量計費,金融業者可以充分運用雲端計算,用多少付多少。目前大多數金控都是使用大型主機,它的成本高、維護不易、缺乏人力,而且常常會出現資源不能被完全利用而導致閒置的狀況。

優點四:雲端業者確保你的系統運作不中斷

除了金融業者配置的維運人員之外,現行雲端業者如 Google Cloud Platform(GCP)、Amazon Web Services(AWS),以及 Microsoft Azure 等,也同步處理資訊基礎架構和應用服務,確保系統運作不中斷,更多了一層保障。

雖然上雲好處多多,但也有一些必須謹慎面對的狀況與提醒。

提醒一:上雲後的資安必須以「最高標準」執行

與本地大型主機相比,雲端架構相對容易受到攻擊,所以在資料的機密性和安全性必須以最高標準來執行。像是雲端運算的風險控管、第三方服務供應商的管理、資料跨境傳輸相關安全控管、如果遭遇金融資料外洩時,到底該如何釐清責任?以上皆是把關資訊安全的重要關鍵。

提醒二:分階段方式,進行策略性上雲

對金融業來說,系統禁不起任何的錯誤,一個微小的錯誤都有可能導致巨大的損失。所以必須採分劃業務區塊或是分階段方式進行策略性上雲,絕非一股腦亂無章法。

提醒三:必須合乎法規,注意最新修正內容

監管機構會要求金融機構將所有客戶資料儲存在本國以利管理,畢竟金融體系的資料高度敏感極具隱私,除了系統本身的穩定性之外,還必須受到金管單位嚴謹的管制。所以上雲計畫與法規的修正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每週幫你精選 AI 主題報導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近期,台灣法規修正了什麼?

金管會自 2019 年年底開放金融上雲端,但規定金融機構委託境外雲服務供應商保存用戶資料時,顧及資安和用戶隱私,所有資料皆須留於國內,或於境內備份,且舉凡與個資相關或銀行交易相關的應用系統上雲,都需要經過報部核准。

在 2023 年 3 月時又有進一步的改動,修正「金融機構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辦法」,要求金融機構需強化對委外作業的彈性及客戶權益保障。針對要將資料放上公共雲時,同時符合重大性、消金業務資訊系統、儲存在境外 3 要件,才要申請核准,境內不用

——這也是金融業委外辦法從 2006 年設立以來,史上最大幅度的修正。金管會將於草案公告後有 60 日的預告期,同時也會召開公聽會,預計新的委外辦法最快 9 月可以上路

現在國內金控業的進度,以國泰、富邦為例

隨著法規的鬆綁,國內金融業上雲的期程表也逐漸明朗。以國泰金控為例,他們從 2016 年就開始為上雲打基礎,2016~2020 年間切分「微服務」,以容器化或無服務器部署的方式,讓個別金融服務可獨立開發、迭代、部署。在 2022 年達成雲端就緒,預計在未來 3~5 年把全集團 100 套系統上雲。

富邦金控則是以內部管理開始做起,與台灣微軟合作,成為全台第一個正式使用 Microsoft 365 將辦公應用數位化,實現安全智慧辦公的金融機構,透過 Microsoft 365 企業雲端解決方案,全方位賦能員工提高生產力、落實 ESG 目標。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最近出席活動時也提到,上雲是決定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無論是哪一個產業,此時若還未上雲,未來 5-10 年將很難扭轉競爭局勢。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參考資料:《自由時報》nerdy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