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用戶把數據丟到網路上執行,數據中心的建設比以往都來得更加重要。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在 2012 年時全球 IT 數據中心支出為 1,400 億美元,到 2023 年時達到 2,220 億美元,上漲了58.5%。
為了應付新的需求,供應商就必須開發規模更大、更可靠的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在陸上的占地到底有多大?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是中國電信,占地 1,070 萬平方英尺,大約為 139 個足球場,第二大是美國的 Switch – The Citadel Campus,第三大則是中國移動,占地 700 萬平方英尺,大約為 91 個足球場。全球數據中心數量接近 8,000 個,平均為 10 萬平方英尺。
相對於陸地上的物理空間正在縮小,何不把數據中心建在海裡?
幾年前如果你說把數據中心丟到水裡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但身為全球最大數據供應商之一的微軟,用 Project Natick 開啟了這個可能性。
水下數據中心的 4 大潛力
1. 世界上近 50% 的人口居住在靠近海岸的地方,通過將數據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域中,可以減少到達沿海陸地所需的數據傳輸時間,進而提升傳輸的效率。
2.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 70%的面積,陸地上的面積供不應求,但海上的面積卻尚未開發;另外和陸地上結構複雜的數據中心相比,海洋的環境相對單純。
3. 水下數據中心的冷卻成本較低。傳統數據中心的冷卻方法非常昂貴,並且需要大量能源,然而水下數據中心可以超高效率方式將熱量直接散發到周圍環境中。在 10 ~ 200 米的深度,水溫仍保持在 14 ~ 18°C 之間,是冷卻數據中心的理想環境。
4. 能源自給自足。水下數據中心有機會利用風電或是潮汐發電以獲取自身所需的電力,達成永續發展的目的。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每週幫你精選 AI 主題報導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但相對的,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
1. 硬體設備維護。如果遇到硬體設備故障,不是人員潛水下去維修,就是要把設備吊上來水上維護,難度都比傳統作法高上許多。
2. 網路電纜的架設。要有高效能的傳輸效率,就必須依靠網路電纜。電纜的建設昂貴,如果距離陸地太遠,成本會更高。
3. 物理上的安全。在水下的數據中心在某方面來說超級安全,因為一般人根本無法潛入,或是潛入時很容易被發現。但如果是恐怖份子針對性的攻擊,就比陸地上的設備更難防禦。
4. 不穩定的能源供給。雖然離岸風電和潮汐發電自給自足很吸引人,但這類型的發電不穩定,若風平浪靜無風無雨,是否可能會因為沒電而讓設備停止運作?
微軟的 Project Natick 計畫正在努力尋找水下數據中心的可行性,目前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在 2020 年 7 月發表最新的進度顯示,設備的故障率為陸地上的 1/8 、從製造設備到營運的時間低於 90 天,並且設備可以長達 5 年不需維護。關於專案的細節可以參考 Project Natick 官方網站。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參考資料:《Data Center Knowledge》、techjury、Medium、Microsoft,圖片來源:Microsoft
(責任編輯:鄒家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