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薪資成長他選擇這 4 個「必須做」,順利幫助逃脫舒適圈+提早退休!

(此為文章示意配圖,非本文當事人。)

【TO 編輯部導讀】
在現今的職場環境中,每個工程師都希望自己專業和努力能夠得到相應回報。但當公司不給予應有的薪資和升遷機會時,我們該如何做?是選擇妥協,還是勇敢地為未來打拼?這篇文章主角選擇了後者,並分享了他的跳槽經驗和薪資成長策略。透過他的故事,我們不僅可以學到如何在職場中為自己爭取更好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如何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畫出一條清晰的藍圖。

面對老闆不斷的催促、客戶改不完的需求,每天上班就像打仗,這種高壓日子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結束?讓軟體工程師 Frank Niu 告訴你這個時間點:30 歲。

不斷跳槽+儲蓄+投資+運氣 = 30 歲退休

Frank 進入北美科技業後透過不斷跳槽爭取高薪,搭配儲蓄和投資,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讓他在 30 歲就可以不用工作,利用投資收入應付一家四口的日常開銷。他公開了收入細節和心路歷程,提供大家更具體的建議,以下為換算成台幣後的金額:

1. 2014 年進入 IBM 擔任軟體工程師,年薪 222 萬,外加 15 萬的簽約獎金。然而工作的內容並沒有反映在薪資和升遷上,後來選擇離職。

2. 離開IBM之後,加入了在舊金山的新創公司 Dwolla,擔任 DevOps 工程師,年薪 375 萬,外加 15 萬的簽約金和股票期權。雖然薪資有些微上漲,但舊金山的生活費用很高,加上公司當時狀況不佳,所以必須跳槽。

3.  2016 年擔任 Credit Karma 資深工程師,年薪 414 萬,外加 300 萬的股票包。隨著加密貨幣的興起,辭職與朋友一起創業,但最後失敗了。(編按:美國科技業習慣的薪資結構是簽約金+年薪+股票包 stock package,可能是股份、股權。)

4. 在創業失敗後手頭變緊,搬去生活成本較低的芝加哥,在 Grubhub 擔任站點可靠性工程師,年薪 420 萬,外加 600 萬的股票包和 22.5 萬的簽約金。非常幸運地。在他加入後,公司的股票飛漲,年薪漲到超過 900 萬。

5. 跳槽到 Netflix 擔任資深站點可靠性工程師,年薪 1,575 萬。這個時期他們賺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薪資,同時將收入的 70% 用來儲蓄和投資。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每週幫你精選 AI 主題報導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他的工程師薪資數字很扯,但必須考慮當地生活物價

在 Netflix 之後,他原本有機會獲得年薪 1,800 ~ 2,100 萬的工作,但接著疫情就來了。家中有兩個小孩,又遭遇到親人過世,不禁讓他開始思考工作的意義。繼續工作可以賺到更多的錢,但失去的是陪伴家人的時間。先前已經投資台幣 6,000 萬,每年穩定獲利 5% ,生活開銷可控制在 4% 大約 240 萬,衡量之後發現投資的獲利可以支付生活的開銷,所以決定退休。

這個故事或許在台灣人的眼中看起來很扯,但在北美地區要應付高物價和重稅,實際進口袋的錢所剩不多。根據薪資網站 indeed 的統計,Google 軟體工程師平均年薪 440 萬,Meta 平均年薪 480 萬。至於所得稅呢?以 Google 工程師年薪 440 萬為例,在加州會被課至少 24% 的稅,大約為台幣 108 萬。

4 個「必須」讓工程師勇敢脫離舒適圈,保持競爭力

Frank 一開始的薪水不算多,必須要靠不斷地跳槽才可以突破上限,一直待在同一間公司是不可能有這種漲幅的,所以他也提供了 4 個必備的心態:

1. 好好準備面試。面試是跳槽的必經過程,而大型科技業的面試官會出的考題在網路上都有很多公開資訊。你不需要名校加持,但你必須熟悉面試的題目。

2. 每隔幾年就要離職。因為在技術市場上,薪資行情的漲幅絕對比在公司內部升遷的漲幅還要高。如果沒有在二年內升職,就代表你該跳槽了!

你的談高薪籌碼:「免費」AWS 證照輔考服務&備考課程資格等你拿!

參加活動,還能以 5 折考高含金量的 AWS 證照、再抽 10 位全額免費(價值 $ 4,500)

3. 了解自己在市場上價值。多利用求職網站去了解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可能相同的職位,在別的公司可以領到更多!

4. 投資和儲蓄。在有穩定收入時要不斷的做有效的投資,創造穩定的被動收入,才可以細水長流。

或許我們沒有年薪 500 萬,也沒有 6,000 萬的老本可以滾,但勇於嘗試脫離舒適圈才有機會突破上限。不求 30 歲退休,但求退休後有足夠的錢可以用,應該有機會吧!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參考資料:《INSIDER》《Forbes》indeed_Googleindeed_Meta,圖片來源:Unspalsh

(責任編輯:黃俊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