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OpenAI 成立之初強調開源,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於商業利益的 AI 研究機構,為 AI 的發展提供更加開放和公正的平台。然而,近年 OpenAI 與微軟的合作引來外界的批評,質疑他們正背離原本的公益軌道而行。一起來看,身為 OpenAI 內部主理人的 Greg Brockman 如何為組織建立更穩定的走向!
2022 年推出的 ChatGPT,讓世界各地的網路使用者對 OpenAI 這間實驗室不再陌生,甚至當提到 AI 產業,這可能是他們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組織。
你可能以為這樣的成果來自於經年累月的經營,但其實 OpenAI 成立才短短八年,就成為 AI 產業的領頭羊,他們之所以被廣泛支持,除了那些緊緊抓住群眾眼球的研究發表,最重要的還有他們那充滿使命感、公益般的的創立宗旨。
OpenAI 的首頁精要地寫著:「我們的任務是確保 AGI(通用人工智慧)能造福全人類社會。」
跟許多公司一樣,OpenAI 也希望能成為創造 AGI 的第一人。但他們的目的不是靠授權賺錢,也不是靠技術統治人類社會,而是相反,他們希望確保該技術得到安全開發,並將其收益平均分配給全世界。
OpenAI 公益初衷為他們贏來了矽谷圈的重大支持,投資者名單長而華麗,從當時還是創投 Y Combinator 的 Sam Altman、初期大量投資的 Elon Musk,到 PayPal 聯合創始人 Peter Thiel 等諸多科技大佬,最初標價就來到 10 億美元。
豐厚的資金也讓 OpenAI 得以安心奠定非營利走向,他們將自己定位為「研究機構」,並強烈鼓勵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工作內容以論文、網路文章等各種方式發表,甚至直接了當地向大眾公告:「我們的專利(如果有的話)將與全世界共享。」
從活力開放到鞏固「一致性」的組織風氣
研究型的定位讓早期加入 OpenAI 的成員得以不受限地揮灑才華,在組織裡隨時提出各種想法並討論,不過這也讓公司的走向有些模糊,因此在 OpenAI 成立一年多後,身為內部主理人的 Greg Brockman 和其他幾位核心成員起草了一份內部章程,為組織建立更穩定的走向。
根據 Brockman 說法,這份章程記載著那些「即使改變了結構,也必須保持不變的東西」,而這樣的「一致性」也變成 OpenAI 所有策略和行動的首要考量。
◆ 延伸閱讀:OpenAI 的成功是這樣創造的:從「螞蟻」身上學到運行原則
有趣的是,所謂的「一致性」不僅表現在 OpenAI 成員對組織使命的認同,還落實在工作日常中。曾拜訪 OpenAI 辦公室的《MIT Technology Reviews》編輯就提到,OpenAI 的員工會在用餐和社交時間不停談論工作,下班後大家參加相同的派對,有時候還會用機器術語來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主理人 Brockman 的婚禮甚至是在 OpenAI 辦公室裡舉辦的!
「與 AI 領域的其他人相比,OpenAI 的員工更將 AI 研究視為一種『身份』而非『工作』。」該編輯這麼寫道。
不過投注滿滿熱情的工作日常或許為 OpenAI 帶來很棒的研究成果,卻也帶來了另一項挑戰:資金不足。
從非營利走向營利,OpenAI 與微軟的首次向外合作
當 OpenAI 團隊深入研究 AGI 領域的趨勢時,他們發現保持「非營利組織」的定位會讓他們無法營運下去,因為要在該領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研究資源大約每三到四個月就必須翻倍支出。
對此 Brockman 表示,OpenAI 管理層認為他們需要「一種新的組織模式」,來在迅速累積資金的同時,也能忠於原本的使命。於是在 2019 年,OpenAI 宣布他們和微軟的 10 億美元投資,脫離了純粹的非營利定位。
不出所料,這項消息引發了一片指責,許多支持 OpenAI 的群眾認為他們正背離原本的公益軌道而行,到頭來還是希望從商業競爭中獲利。
不過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最現實的考量和取捨,未來 OpenAI 能否依然維持那份「一致性」,堅守初衷只為造福人類社會,那就有待關注了。
◆ 延伸閱讀:OpenAI 已經變成微軟在控制的公司?執行長開火反擊馬斯克:OpenAI 「獨立於」微軟
*資料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1、MIT Technology Review2、Startup Talky,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游絨絨)
好讀文章版,更了解 TO 吧 →→【我是 TO 編輯,來幫我主管徵才】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科技的你,可以考慮我們的這兩份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