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 AI 戰場之下的雲端爭霸賽!微軟、Google、AWS 如何在緊縮市場中穩住腳步避免地位洗牌?

腦機

【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2023 年剛開始沒多久,如同疫情後復甦的社會一般,生成式 AI 為世界帶來新的希望。OpenAI 與微軟陣營與 Google 之間的「AI 大戰」每天的消息令人目不暇給。隨後,AWS 也加入了這場戰局。

為何雲端巨頭們要在此時 all in 生成式 AI?雲端市場發展又真的在停滯嗎?

自 AWS 在四月中發佈一系列針對企業用戶市場的 AI 模型工具後,雲端 3 巨頭正式齊聚 AI 賽局,大戰即將開打。

對大部分終端使用者、企業用戶而言,大廠競相推出琳瑯滿目的新工具,未嘗不是件好事,但開發 AI 模型的 Stability AI 負責人 Emad Mostaque 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指出,隨著世界上最大的幾間科技巨頭爭相建立自家主要的 AI 系統,AI 市場定價可能出現「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的趨勢。

以長遠角度來看,這種排擠小廠與後進者、缺乏良性競爭的趨勢,對整體 AI 市場恐怕並非好事。

為何會有逐底競爭出現?由於 AI 模型背後需要強大算力支撐,照理來說有著海量運算晶片為基礎設施的雲端大廠,應有著其他公司難以匹敵的優勢才對,但 Emad Mostaque 指出,雲端巨頭在乎的不是 AI 模型能帶進多少利潤,甚至不將之當作獲利來源,而是背後能否幫助到主要戰略目標:穩定甚至拓展雲端市場的地位。

雲端市場在過去幾個季度,一直處於緊張競爭態勢。原因在於市場增長速度放緩,大家爭先恐後的想穩住陣腳。

從 2022年第 3~4 季度的雲端業務增長率來看,放緩最多的是市佔第一的 AWS ,從 27.5% 放緩至 20% 。市佔第三的 Google 則從 38% 放緩至 32%。老二微軟的 Azure 變化幅度相對小,從 26% 些微降至 25%。而同時,《華爾街日報》捎來另一個噩耗:分析師預測今年三大雲服務商的綜合雲收入增長率,可能比去年減少近一半。

生成式 AI 新品成雲端大廠互挖客戶利器

這也讓此時火紅的生成式 AI 產品就像蛋糕上的奶油糖霜,是雲端廠商亟欲增加賣相、恢復銷售動能的利器。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點燃此次 AI 戰局的第一把火:ChatGPT 熱潮,是來自微軟老二與老三 Google 相爭的危機意識也不為過。

近年 Alphabet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大舉進攻雲端市場,雖然去年雲部門仍有近 30 億美元的年度虧損,但卻繳出 45%的業績增長率,傲視同業。今年第一季雲部門更首度繳出獲利 1.91 億美元的佳績。

♦ 延伸閱讀:Google 雲端業務首度實現獲利!Alphabet Q1 財報還有哪些關鍵訊息?

美國投資機構 ARK 分析師 Will Summerlin 就在《Fortune》上直言,微軟將全產品線結合最新 AI 工具,背後不可告人的動機正是試圖挖走 Google 在雲端市場的客戶。Will Summerlin 認為,微軟的目標不僅是試圖打擊 Google 來自搜尋業務的利潤,同時也是一個警告。「想勸阻 Alphabet 不要再試圖虧本經營雲端部門,或在相關業務上持續燒錢競爭。」

但回到更根本的原因,要了解雲端市場為何放緩,首先得理解大環境的總體經濟因素。

據市調機構 Canalys 資料顯示,全球在 2022 年第四季的雲端支出超過 650 億美元,相較前一年度同期多出 100 億美元以上,但季度增長率卻下降了 11%。

據另一市調機構 Synergy Research Group 觀點指出,此一成長幅度的趨緩,主要受到強勢美元和美國政府嚴格限制與中國市場往來的影響。

♦ 延伸閱讀:五年來的上雲狂熱面臨降溫!如何解讀企業從雲回到地的「雲反彈」趨勢?

雲端市場放緩 3 主因:定價過高、功能不實用、怕搶生意

至於雲端市場本身,老牌資料處理廠商 Vultr 認為,如今有 3 個令客戶卻步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越來越多客戶認為雲端服務的定價過高。據會計事務所 PwC 最新針對雲端市場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53%)的公司尚未從雲端支出中,獲得等值的績效及投資報酬。對部分大公司而言,每年在雲端支出的費用已高達 1 億美元,支出老早超過實際需要。

事實上,雲端市場在定價方面素來遵循著刮鬍刀模型(Razor and blades model)。就像你在買刮鬍刀時,總是貴在更換刀片、買印表機總是貴在更換墨水。雲端市場同樣採取進入消費門檻低,但後續訂閱、持續消費額只會越來越高的模式。

再來,對多數用戶,雲端功能已過於復雜。

儘管雲端巨頭以自己華麗、全面的產品線自豪,但大多數的 IT 技術人員和企業或許根本用不到雲端巨頭提供的多達數百種的產品。當雲端大廠專注於滿足大客戶的複雜需求,為擁有大筆預算的客戶提供花俏服務的同時,多數用戶遵循 80/20 法則,只需要一小部分基本產品,就能滿足他們所需要、期待的雲端應用。訂閱過多複雜不實用的包套服務,不僅衍伸不必要成本,也容易花費更多時間解決錯誤或卡頓等技術問題。

最後,則是雲端大廠可能反過頭與客戶競爭。

撇除資料存放的安全性。由於雲端大廠致力於讓客戶越來越離不開他們,產品線理所當然會從垂直、水平等方向進犯。言下之意是,不少基於雲端服務的軟體公司,可能也會擔心未來雲端大廠推出類似的競品,回頭搶食自家生意。

♦ 延伸閱讀:雲端大咖宣布加入生成式 AI 戰場 !AWS 生成式 AI 戰略為何鎖定企業用戶?

越來越多公司意識到雲端支出的成本與疑慮,而試圖收回對這項服務的依賴、正「遣返他們的雲」(cloud repatriation)。這點也許跟多數人過去的認知有所衝突。

過去上雲被認為是比企業自建伺服器更經濟實惠的選擇。風險投資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指出,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企業而言,上雲確實是相對划算的選擇,但隨著業務增長、公司越長越大,後期雲端支出就可能超出實際效益。

Andreessen Horowitz 以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軟體公司為例,其雲端支出可能會佔到成本的 75~80%。這不僅影響公司毛利率,也會影響其市值及市場對其獲利體質的評估。

以 Dropbox 為例,該公司在 2016 年開始實施基礎設施優化,試圖減少對公有雲的依賴,透過將部分工作移出雲端,進行私有雲、公有雲的混合作業後,公司毛利率從 2015 年的 33% 增加到 2017 年的 67%。

然而就實務而言,企業要選擇將哪些工作可以從公有雲中遣返,可能不是這麼容易。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通常大企業每日的雲端使用量,往來的資料交換紀錄大多超過數百萬條。「使用人力來追蹤這些成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今市場上甚至出現幾家 AI 新創公司,試著以 AI 審核每筆資料往來,幫企業減少不需要使用的雲端用量以及服務。

下半年雲端成長力道有望觸底反彈,前兩季度大廠得先縮衣節食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儘管瑞銀分析師提出警告,指出雲端客戶目前正在盡最大努力優化、削減雲端支出,並認為雲端御三家 AWS、微軟、Google 對今年的業務增長目標過度自信。但仍有其他分析師相信,由 AI 產品推動的成長動能,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帶領緊縮的雲端市場觸底反彈。

在成長動能恢復之前,巨頭們正設法節省成本。Amazon 在今年年初才裁掉 1.8 萬名員工,隨後在 3 月又進行第二輪裁員,請走約 9000 名員工。本週三(26日)又再度發布最新一波裁員計劃,表示將著手裁撤雲端及人資相關部門的員工。

♦ 延伸閱讀:【裁員通知又來】亞馬遜的搖錢樹——AWS 雲端運算部門員工也躲不了!

第一季度甫傳捷報的 Alphabet 也不例外。據《金融時報》指出,Alphabet 除了年初一波創紀錄的裁員潮外,也正嘗試用延長資產使用年限,也就是減少折舊費用,以及現金回購股票,來讓自家財報更好看。目前已知,光是提高設備使用年限,就在第一季財報節省了 10 億美元的折舊費用,微軟過去也曾進行類似的舉措來調整帳面。

資料來源:FORTUNE12 VentureBeata16zWSJ12Financial Times123。首圖來源:Shuttertock。

(責任編輯:藍立晴)

TechOrange LINE 好友募集中
TechOrange 徵才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