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用氣候拼經濟」戰略奏效了?韓華集團投資 26 億美元打造北美最大太陽能板廠

solar panels plants in the US

【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今年初,韓國韓華集團旗下太陽能部門 Qcells 宣布,將在美國喬治亞州建造產能達 3.1 GW 的新廠,預計能滿足美國 2022 年太陽能板約 18% 的需求,並計畫於 2024 年在美國其他地區設廠,目標是成為一座「太陽能樞紐」。為什麼現在外國能源企業要進軍美國,甚至期望在當地打造完整供應鏈呢?

去年八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簡稱 IRA),內容涵蓋氣候、健保及稅制 3 大議題,並明訂將撥款 3,700 億美元用於潔淨能源和因應氣候變遷,目標是在 2030 年前協助美國碳排放量比 2005 年水準減少 40% 以上;新法也規劃了綠色採購補貼——尤其是電動車、太陽能板業者——扶持海內外低碳產業,以降低通膨衝擊、協助推進減碳目標。

拜登這一系列「用氣候拼經濟」的戰略作為,似乎已開始坐收成果。

♦ TO 延伸閱讀:沒興趣保護地球,也請保護自己!企業發展 ESG 不是成本而是投資

韓華進軍美國,建太陽能廠、打造供應鏈

韓國韓華集團今年 1 月宣布,將在今年年底投注總計 26 億美元的資金,旗下太陽能部門「Qcells」將赴美國喬治亞州,建造產能達 3.1 GW 之新廠,據估計能滿足美國 2022 年太陽能板約 18% 的需求;喬治亞州外,Qcells 也計畫 2024 年在美國其他地區設廠,連同道爾頓(Dalton)與卡特斯維爾(Cartersville)等舊廠,目標是連結所有廠區,成為一座「太陽能樞紐」( Solar Hub)。

未來 Qcells 打算將年模組製造產能提升至 8.4 GW——足以為美國 130 萬家戶供電一整年,晉升為北美規模最大晶矽電池模組製造廠之一;不僅生產太陽能板,業務範圍還將包含主要零組件,例如現在尚未於美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晶錠及晶圓等,逐步在當地建立起完整的太陽能產業供應鏈。

至於生產太陽能板必須的「多晶矽」電池原料,Qcells 預計將採購自「REC Silicon」;該廠位於華盛頓州,去年已被 Qcells 併購。

♦ TO 延伸閱讀:淨零碳排浪潮來襲!德國萊因如何建議中小企業抓住綠色商機?

想知道最新「智慧製造」話題嗎?留下你的 Email,TO 給你精選科技好文與產業觀察!→→ 點我留 Email

借力美政府資源,放大競爭優勢

韓華集團這項投資案,是美國立法提供聯邦稅收優惠,吸引外資投入潔淨能源發展的最新實例;Qcells 估算每年可獲得 5.61 億美元稅收抵免,發言人表示,期望此次大規模投資能妥善運用《降低通膨法案》提供之優惠措施,在美國這一片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站穩腳步。

這將是美國太陽能產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Qcells 也將成為北美第一家整合端到端生產線,掌握整條產業價值鏈的模組製造業者。

即便韓華的財政狀況穩定與否,外界仍持保留態度,但集團發言人表示,公司現金流與可兌現資產足以應付這些開發項目,再加上美方提供之稅收優惠,Qcells 僅需要申請小金額借貸;執行長 Justin Lee 也指出:「租稅減免外,州政府還提供現金補助、廠房設備優惠,以及雇員補助。」

♦ TO 延伸閱讀:美研發出可以帶著走的「迷你核電池」!便宜方便的 MARVEL 微型核反應堆會是脫碳解方?

政策誘因充沛,綠能商機亮眼

早在 2021 年,喬治亞州的民主黨籍參議員 Jon Ossoff 就提出了《美國太陽能製造法案》(Solar Energy Manufacturing for America Act),法條中明訂為太陽能業者提供租稅優惠,不久後即被併入拜登環保內閣的 IRA 法案;自該法案通過以來,全美潔淨能源產業已累積 400 億美元以上融資,其中太陽能產能增幅,相較拜登總統上任時水準成長 4 倍。

♦ TO 延伸閱讀:【永續與營利的雙贏】為什麼新創更要投資 ESG?5 大理由告訴你!

縱使政治立場相反,共和黨籍州長 Brian Kemp 同樣支持喬治亞州發展綠色能源,與參議員 Ossoff 合作大力招攬可再生能源、電池技術、汽車產業的外資,其中好幾項投資案都來自韓國,例如現代汽車(Hyundai)預計興建一座電動車廠。

執行長認為,隨著全美對於潔淨能源的需求持續攀升,美國政府提供充分的外資優惠,這些都有助於 Qcells 數千名員工「打造從原物料到最終太陽能板成品 100% 美國製造,且符合永續原則的太陽能解決方案。」

♦ TO 延伸閱讀:數位轉型 x ESG,中小企業綠色轉型之路有何挑戰?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Korea TimesNewYork Times對外貿易發展協會,首圖來源:Pixabay

(責任編輯:游絨絨)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