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達成團隊目標?避免掉進「落後指標」陷阱,找出你可以掌控的趨動力

TechOrange 編輯部推薦好書:《執行力的修練

許多領導者可能會在執行過程中,太過執著於達成目標上,反而忘記自己應該專注於「領先指標」,而非「落後指標」。這兩項指標到底有何差別?為什麼想要達成團隊極重要目標,更應該注重「領先指標」?

《執行力的修練》讓你在 Q2 開始之前,有一個新的領導思維,帶領團隊時可以更加專注在達成目標的手段上。

文 / 麥切斯尼、柯維、霍林、泰利、華克

人們都想要成功、想要贏、想對重要的事做出貢獻,然而,想要完美執行重要目標,需要有意識的、貫徹一致的制度方法,太多組織欠缺這種紀律。執行失敗不只導致財務的巨大損失,那些想做出最大貢獻、贏得勝利的人無法充分發揮才能,會使得士氣大受打擊。還有什麼比隸屬於一支清楚知道目標、全力達成目標的團隊更具有激勵作用呢?

所謂的「從領先指標下手」要我們把大量心力投入最能影響極重要目標達成的少數行動或行為上。我們稱這些行動為「領先指標」,因為它是實際促成極重要目標的可衡量趨動力

落後指標告訴你是否達成目標;領先指標告訴你,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達成目標的可能性有多高,亦即團隊做的事是否對實現目標攸關重大。個人或單一團隊很難直接影響落後指標,然而能做為落後指標預測值的領先指標,是團隊可以控制的,我們稱之為「可影響」的指標。

當選擇一項適切的領先指標,創造的成果將大於執行時投入的努力。領先指標讓團隊能把精力集中在產生最大回報的行動上,用更聰明的方式工作。一個簡單的例子是,你無法掌控車子在路上拋錨的頻率(落後指標),但你絕對可以掌控車子定期維修的頻率(領先指標),而且愈是根據這個領先指標採取行動,就愈能避免車子在路上拋錨

想知道最新「AI 人工智慧」話題嗎?留下你的 Email,TO 給你精選科技好文與產業觀察!→→ 點我留 Email

區別「落後指標」和「領先指標」

讓我們區別一下落後指標和領先指標。落後指標評量你想達成的成果,之所以稱它們為「落後」,是因為等到你取得這些資料時,結果已經發生,而這些已經是遲來的資料了。

設定極重要目標的終點線格式(也就是「在何時之前從 X 到 Y」)提供的就是落後指標,但並非只有極重要目標才有落後指標,日常工作也有很多落後指標,例如獲利、產品品質、顧客滿意度等等。

領先指標預示成果,有兩個重要特徵。第一,它們具有預測作用,當領先指標發生變化時,你可以預測落後指標也將改變。第二,它們具有可被影響性,團隊可以影響它,在不明顯依賴其他團隊的情形下,產生或改變領先指標

領先指標評量的活動是達成團隊極重要目標的驅動力。然後接下來幾個月,團隊會持續投資心力去推動這些領先指標。根據我們輔導過無數團隊的經驗,這些心力投資正是左右團隊能否成功達成極重要目標的關鍵。

舉例而言,學校老師常以標準化測驗來評量學生的閱讀程度,他們很愛使用這類落後指標,但如果要他們提出能夠預測學生測驗結果的領先指標,那就難多了。學校可以僱用輔導老師,或是為學生保留更多不受干擾的閱讀時間,但不論採用哪一種措施,學校如果能追蹤學生花在閱讀或接受輔導的時間量(領先指標),而非只是祈禱學生的閱讀評量分數能自動提高,那麼學生的閱讀評量成績就會更好了。

購書連結:《執行力的修練

◆ 延伸閱讀:回顧 Q1 發現工作還沒達標?4 項「執行力」紀律,讓你帶領團隊起飛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執行力的修練》,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