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當微軟、Google 兩大陣營在生成式 AI 戰場打得如火如荼,身為雲端領域老大哥的 AWS 卻似陷入了被動。此次動作異常緩慢,有些讓外界霧裡看花的 Amazon,會對此搬出什麼樣的策略應對?
就在 ChatGPT 風風火火達成每月破億使用人次的紀錄之際,Google 終於在 3 月底正式開放自家競品: Google Bard AI 試用版,雖然上線初期傳出自家員工踢爆 Bard 品質不佳、聊天系統有多處漏洞等等負面傳聞,但在上週(21)官方發布的更新聲明中,Bard 被賦予支援包括 C++、Java、Python 等 20 種不同 coding 語言的自動編碼能力,頗有進逼 ChatGPT 意味。
目前 Bard 在實務應用中能否跟 ChatGPT 一較高下仍未有定論,但正當微軟、Google 雙方各自擁護者都在替自家喊聲時,隱蔽在擂台之外的另一位潛在大咖——Amazon,正對這場較勁虎視眈眈。
貴為全球雲端服務龍頭,明明有著運行 AI 最關鍵的基礎設施優勢,外界卻對 Amazon在 AI 戰場上異常緩慢、低調的競爭策略霧裡看花。然而,AWS 終於在本月中有了動作,13 日一紙官網公告正式向外界宣告其投入 AI 戰場的野心。
不同於微軟、Google 相繼推出的 AI 聊天機器人,或是圖片類的生成式 AI,AWS 的第一槍便瞄準企業用戶市場,與前兩者的消費端市場作出區隔。
不推 AI 聊天機器人,專為企業用戶提供多種預訓模型
AWS 最新發布的 Bedrock 是款平台式服務工具,目前平台託管了 AI21 Labs、Anthropic 和 Stability AI 等新創公司所研發的預先訓練模型(pretrained models),企業用戶可透過該平台更迅速的建立出自家需要的 AI 應用程式。
雖然細節還不清楚,不過據《TechCrunch》報導,可以把 Bedrock 想像成專屬生成式 AI 的工具平台,用戶可通過 API 使用來自各種不同提供商(包括 AWS自身)的 AI 模型。
例如 AI21 Labs 開發的 Jurassic-2,該語言模型能生成西班牙、法語、德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和荷蘭語等多國語言文本;Anthropic 開發的 Claude 能執行一系列對話和多種文本處理任務;Stability AI 的 Stable Diffusion 則可生成圖像、藝術品、logo 設計圖等。
另外一項重磅發表還有,AWS 終於推出由自家訓練出的大型語言模型 Titan,目前該模型能執行文本生成和嵌入兩種功能。文本生成類似於 OpenAI 的 GPT-4,可以執行撰寫文章、Email,或是從數據庫中提取資訊,幫文檔進行總結或摘要的功能。嵌入則是將文本輸入轉譯成數字、程式碼形式,可應用於翻譯或搜尋等功能。
以上產品發佈消息多半來自官網,一篇內容不長、閱讀時間僅 3 分鐘的官方 Blog 文章,Amazon 如此簡潔低調的告訴大家,它並沒有缺席這場 AI 大賽,且背後策略非常明確。
AWS 如何以「平台策略」加入微軟與 Google 的 AI 之爭?
如何解讀 AWS 祭出的一系列產品發布訊息?若分別細看每項官網提及的工具,可能都不是特別獨家,使用者在別家產品也能使用到類似工具,但背後關鍵其實在於 Amazon 慣用的平台策略。
《華爾街日報》報導,Amazon 表示其計畫是替企業,提供一個整合多種生成式 AI 功能的中立平台。不像微軟數度將身家重押於 Open AI 、 Google 向 Anthropic 注入數億美元的資金。AWS 不選擇押寶於任何一家 AI 新創,而是將自己定位爲「雲服務巨頭中的瑞士」。
說 Amazon 是平台策略的鼻祖是可不爲過,20 多年前當大家還不熟悉電子商務時,賣書起家的 Amazon 向來不將目光放在產品上,而是搓合書商與消費者間的平台。就連最早於 2014 年問世的 AI 助理 Alexa,也是透過開放平台,吸引大量來自不同產業領域的開發商,打造數萬項能供 Alexa 存取的服務。
AWS CEO Adam Selipsky 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單一模型不可能滿足所有客戶,甚至無法滿足一位客戶所需,我們認為客戶需要更多種生成式 AI 模型才能滿足。」目前 Amazon 計畫讓企業戶能自行打造基於多個模型的生成式 AI 應用,就是在建立搓合供需雙方(企業用戶以及訓練模型的 AI 新創)的平台。
股市研究分析機構 ZACK 分析師認為,透過打造企業用戶平台,有望讓後期才加入戰局的 Amazon 後發先至,「其新舉措可能成為挑戰微軟的護城河,並對其他雲端巨頭構成威脅。」
且除了平台策略外, AWS 也再三表示,它的 AI 工具將更適合企業用戶,因為其模型只根據客戶的數據進行訓練,像是客戶將能夠使用自己的內部數據定制 Titan ,其輸入與輸出內容將能由用戶調節、過濾。
而 AWS 也承諾企業戶在平台上輸入的數據只會存取在當下訓練的單一模型中,背後並不會被挪用來訓練 Titan,或讓競爭對手取得關鍵資料。「對於擔心私人數據最終可能被其他公司取得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更安全的選擇。」
此話顯然衝著微軟而來。在 3 月初接連發布 Azure OpenAI 服務、Dynamics 365 Copilot,微軟同樣對企業用戶市場目光如熾,將 ChatGPT 相關應用套在旗下所有產品線中。
而針對微軟旗下用來生成、修復程式碼的 GitHub Copilot,也在最新一輪軍備展示中,宣布推出 CodeWhisperer 與之競爭,雙方在企業用戶市場可謂較勁意味濃厚。
AWS 市佔衰退、面臨有史以來最慢成長!藉助雲端用戶群迅速擴大 AI 市場成關鍵
各大雲端服務龍頭間的煙硝四起、針鋒相對,並非沒有來由。《Analytics India Magazine》就分析,表面上各家科技巨頭競相向企業推銷其華麗酷炫的新 AI 產品,但拆去包裝,裡頭最終的訴求還是在向企業兜售更大的雲端需求。畢竟根據市調公司 Synergy Research 最新報告顯示, 2022 年第四季全球前三大雲端服務商: AWS、Azure、Google 其增長速度全數放緩。
且其中微軟已經設法進逼 AWS,其市佔從上一季度的 21% 增加到本季度的 23%。 AWS 的份額則從 34% 下降到 33%,且面臨有史以來的最慢增長,增長率跌至 1 字頭。這不僅對雲端龍頭是嚴重打擊,也難向股東交代,畢竟 AWS 是 Amazon 中獲利最高的單位,據財報顯示,2021 年 AWS 佔 Amazon 年營收約 13%,卻貢獻了 70% 以上的利潤(2022 年亞馬遜 442 億美元的營收增長中,有 40.5% 都來自雲業務)。無論怎麼看,AWS 都有著不能輸的壓力。
日前 AWS 副總裁 Bratin Saha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樂觀表示,他認為 AWS 在雲端市場的領先市占,將成為其推廣 AI 產品的一大利器。畢竟大量客戶能在原本熟悉的 AWS 環境中無痛轉移資料,且更有效的存取欲使用的模型。
據《CNBC》報導,在 AI 領域深耕 20 年的 AWS ,早已擁有超過 10 萬名 AI 客戶,顧問公司 Accenture、Deloitte 以及軟體公司 Pegasystems 皆表示期待使用 Bedrock。而據《商業內幕》指出,Uber 和紐約時報更已優先嘗試 Bedrock 在其業務當中。
全球最大的雲端供應商這次盼能成為生成式 AI 界的「瑞士」,走出了一條與競爭對手相當不同的道路。AWS 是否真能藉由這些策略後發先至?值得持續觀察。
資料來源:Google、Amazon、TechCrunch、ZACKS、WSJ、Analyticsindiamag、BusinessInsider、CNBC。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藍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