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你是否也曾體會過一種奇怪的感覺——覺得手機似乎在竊聽自己的談話內容?或是你曾經跟朋友口頭討論過某些話題(甚至還沒 Google),接著高度相關的廣告就在手機上跳出來?
這項都市傳說日前已經「被證實」了,我們該怎麼在眾多智慧設備中保護自己的隱私?
一旦按下同意存取,你的智慧設備便有機會「聲音監聽」你
你的第六感其實沒錯,一些技術證據陸續指出,在實際運作上,手機確實可以透過存取內建麥克風等權限,在很多你以為它「正在沉睡」的時刻,豎起耳朵般竊聽你的聲音。
根據網路安全廠商 NordVPN 資料顯示,尤其我們在手機上所下載的 App 應用程式,有較高的可能性會監聽你所處在的環境背景音,甚至可能會監聽私人對話。除了手機,在居家環境中越來越常見的智慧電視、智能吸塵器等設備,透過使用攝影機和麥克風,其實都可以暗中窺視用戶行為、拿取你的資料。
據英國的一項逾 1,000 名受訪者調查發現,45% 的人有注意到,有些產品或服務的廣告是他們之前並未搜尋過,但是最近才剛和其他人有口頭談論到,或在才在電視上看到過;其中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這讓他們感覺自己被跟蹤了,1/8 的人因此感到害怕,而大多數的用戶都表示,他們並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如何停止這種監聽。
個人數據不知不覺洩露出去,成為廣告商的金礦
NordVPN 指出,我們的數據也可能是透過一種極具爭議的方式:跨設備超聲波追蹤被洩露出去的,這種技術會在家中的智慧連網裝置之間進行秘密通訊,以利來監視用戶。
這種技術會向房間發送人類無法聽到的超聲波(一般在 18 kHz 以上)來顯示我們的位置和我們正在做什麼,接著,我們的智慧型手機、筆電和平板會以麥克風接收這些訊號,並在我們使用社群媒體、瀏覽網頁時,運用這些數據向我們投放相關廣告。
這類的跨設備、交叉追蹤對於廣告商來說,就像是挖不完的寶庫金礦,等同於允許他們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大量關於你的資訊,接著更精準的向你投遞廣告。
而且,即使智慧居家設備沒有連接到網路,也不等於就能阻止上述這種超聲波的發射。
能保護我們自身個人隱私的終極唯一方法,是主動回頭去審視我們給予某些服務如 App 的權限設定,特別是有要求允許存取麥克風、攝影機、定位資訊的服務。
iOS、Android 實際操作教學:關閉手機中的語音助理、App 麥克風等權限
那麼,該如何調整上述的權限設定呢?以下是以關閉麥克風權限的手機 App 操作步驟為例,同理可應用到關閉如攝影機、相機、健康資料存取等功能:
【iOS 用戶教學】
如何關閉 Siri 的麥克風權限?
- 打開內建「設定」 >「Siri 與搜尋」
- 關閉「嘿 Siri」、「按下側邊按鈕來呼叫 Siri」、「鎖定時允許 Siri」
- 在彈窗中點擊「關閉 Siri」
如何關閉 Facebook 的麥克風權限?(其他 App 同理)
方法一
- 打開內建「設定」 > 向下滑動點選「Facebook」
- 將麥克風旁邊的綠色開關切換到關閉
方法二
- 打開內建「設定」 > 向下滑動點選「隱私權與安全性」
點選「麥克風」> - 在應用程序列表中找到 Facebook
- 將麥克風旁邊的綠色開關切換到關閉
【Android 用戶教學】
如何關閉 Google 助理的麥克風權限?
- 打開內建「設定」 >「Google」
「這部裝置上的服務」>「Google 應用程式的設定」>搜尋、Google 助理和 Voice」>「語音」 - 選擇「Voice Match」並關閉「Hey Google」
如何關閉 Facebook 的麥克風權限?(其他 App 同理)
- 打開內建「設定」 > 「應用程式」
找到並點選要更改的應用程式,在本例中為 Facebook - 選擇「權限」> 「麥克風」
- 將麥克風「允許」狀態切換到「不允許」或「僅在使用該應用程式時允許」或「每次都詢問」
不想再被智慧型設備監控!未來你還能注意這些隱私保護面向
在未來下載 App 時,你也可以繼續留意相關的存取要求,比方說,假設你下載了一個照片修圖編輯器軟體,卻要求需存取你的麥克風,那你應該要有意識它有些可疑之處;一旦在不注意之下同意條款,它就有機會默默在背景中錄製你的聲音,更壞的情況就是將你提供的資訊用於惡意用途。
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繼續被手機之類的智慧型裝置給監控,可以試試上述的一些禁用權限方式,來保護自己的隱私,不過,關閉前也需注意可能會如何影響到後續服務使用(例如 Siri 關閉後,下次開啟需再重新設定聲紋)。
在其他的隱私保護面向上,也有一些直接的做法,例如在跟他人談話中,使用一些替代性詞彙,不讓周圍設備有機會竊聽理解你的敏感資訊。
你也能使用物理性的解決方法,像是在某些時候蓋住設備的麥克風,使用小貼紙、膠帶部分限制麥克風的範圍,以防止它聽取或錄製附近的音頻,或者,可以購買類似用途的專門手機殼和零件,而在使用任何聲稱可以阻擋麥克風的產品之前,不妨多查詢相關評論,確保自己的因應措施是有效的,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相關疑慮及風險。
參考資料:NordVPN1、NordVPN2、Fast Company、USA Today、每日郵報、華盛頓郵報,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藍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