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Anice、藍立晴共同參與製作
「TikTok 禁令」在美國國內吵得沸沸揚揚,近日《華爾街日報》指出,華盛頓對 TikTok 的擔憂讓人重新關注起:「來自中國的 App 為何如此受到美國年輕人的歡迎?」該篇文章指出,這次不再只是關於演算法。
中國企業高效工作文化讓美國競業自嘆弗如
打開美國市場的應用程式下載排行,你很快就會發現盤踞前幾名的 App,母公司幾乎全都來自中國:在蘋果 App Store 最多人下載的免費 App 分別為「海外版拼多多」Temu、TikTok、與 TikTok 一樣同屬字節跳動(ByteDance)所有的影片編輯軟體 CapCut;在 Google Play Store,前 3 名則是 Temu、TikTok、以低價聞名的快時尚服飾電商平台 Shein,可以看到這些受歡迎的 App 都由中國社群媒體或跨境電商公司所推出,排行榜第 5 名之後的,才是美國人自家的 Facebook。
其實這樣的討論(中國 App 崛起的原因)在美國社會中並不少見,TikTok 剛開始風靡美國時,有專家指出是 TikTok 背後的演算法機制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企業打造出的 App 產品,之所以能風靡海外市場,儘管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利用中國 10 億網路使用者測試用戶偏好、不斷優化其 AI 模型,再將技術出口到海外,以及不惜砸重金進行網路行銷等等原因,但最不能忽視的主要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於狼性超強的職場文化,以及美國競業都自嘆弗如的高效率工作環境。
「刺繡文化」與「賽馬策略」,是中國 App 強力輸入美國的秘密
該篇報導中提及了「刺繡」與「賽馬」,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與競賽來形容中國科技行業的內部文化。說中國科技業就像刺繡,是指在同一塊「布料」上,每位員工競競業業、細細密密縫上針腳。
「每個人都在一針一線地提高自己的手藝。」一位投資了 TikTok 前身 musical.ly 的投資者形容。
企業內部裡毫不放水的產品測試、改版更新、使用者調研,其背後是一群超時工作、受各種獎懲機制驅動的企業員工,只要員工績效夠好、產值夠高,這些中國公司都願意多付好幾個月的額外月薪作為獎金。
那麼「賽馬」策略又是什麼呢?在此次中美雙方戰火最猛烈的交叉點:TikTok 母公司:字節跳動,便是「賽馬策略」被執行地最徹底的地方。
他們將員工分成各個小組,同步為某項產品或功能特色提出更新構想,表現最好的獲勝隊伍將獲得更豐沛的開發資源,其他次好的版本則會被無情刷掉;圈內人都說這種機制就像「賽馬」,據稱在字節跳動集團裡,賽馬日復一日地在上演。
《華爾街日報》的該篇報導也彰顯出美國對於中國大量輸入應用程式等軟體與技術的擔憂。根據《Axios》報導,許多中國 App 在美國獲得了大量的使用者,但由於各種審查要求政策,大多數美國軟體都無法在中國擁有一席之地。
同時,這些已在美國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中國公司(包括上述提及的 Shein、Temu)為了避免落入與 TikTok 相同境地,都在嘗試「與祖國保持距離」:2021 年,Shein 將其母公司從香港變更至新加坡,Temu 則將總部設於波士頓,透過一家位於德拉瓦州(Delaware)的公司經營美國業務。
*參考資料:WSJ、Axios、Technology Review,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