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NVIDIA 技術長 Michael Kagan 之前「稱加密貨幣對社會沒有一點貢獻」,引發玩家社群嘩然——因為 NVIDIA 過去幾年可是從加密貨幣「挖礦」狂潮中大撈了一筆。如果算力的價值不在加密貨幣,那 NVIDIA 認為在哪裡?從 2023 年 3 月的NVIDIA GTC 大會黃仁勳的發言一探究竟。
區塊鏈技術近幾年開始快速發展,加密貨幣的能見度也越來越高。不過,大多數人現在對於加密貨幣,大多還是懷疑或是不看好。美國晶片大廠 NVIDIA 就表示,儘管 NVIDIA 的強大處理器向加密產業大量銷售,但加密貨幣並沒有「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NVIDIA 和加密貨幣的愛恨情仇
根據外媒《衛報》報導指出, NVIDIA 技術長 Michael Kagan 表示,ChatGPT 的用途都比加密貨幣挖礦來得更有價值。不過雖然 NVIDIA 這樣評論加密貨幣,但其實在過去幾年,加密貨幣的挖礦潮可以說是NVIDIA 眼中的「福星」。
由於 NVIDIA 的 GPU 具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因此一直是許多人在組裝電腦時的最佳選項之一。然而,2021 年掀起了一陣加密貨幣「挖礦潮」,除了大量購入顯卡、製成礦機的專業礦工之外,許多人也紛紛購入高規顯卡,想要靠挖礦為自己賺取一些被動收入。
這也造成當時顯卡價格飆升到一個不可理喻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是「有錢都買不到顯卡」。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NVIDIA 當時推出的 GeForce RTX 3060 顯卡更是超級搶手。
但是對於「我只是想玩遊戲啊!」的遊戲玩家來說,這幾乎是核彈級的災難。原本還可以負擔的高規顯卡,卻因礦潮被炒到天價。買了,感覺自己被當盤子;不買,就又玩不了3A 大作,讓許多遊戲玩家相當困擾。
雖然玩家眼中的「既得利益者」NVIDIA 很快就表示,會將 GeForce RTX 3060 顯卡修改成「限制挖礦」、算力減半,但當然,NVIDIA 不會就這樣放棄這龐大的挖礦市場,因此也同步推專門為挖礦打造的 GPU 系列。
而這樣的挖礦熱潮,顯然為 NVIDIA 賺進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NVIDIA 2021 會計年度第四季財報顯示,遊戲與資料中心兩大核心業務,都達到了創紀錄的營收。總營收 166.75 億美元,更是比 2020 財年的 109.18 億美元增長了 53%,連老黃也忍不住感嘆:「太神奇啦!(Incredible!)」
玩家和 AI 研究才是 NVIDIA 心中最柔軟的一塊
雖然在當時的玩家、礦工眼中,NVIDIA 根本就是一個「趁機撈錢發大財」的邪惡資本主義企業,但其實 NVIDIA 在各方面來說,都從未真正的張開雙臂擁抱加密產業。
在 2021 年挖礦潮正熱的期間,NVIDIA 宣布限制用顯卡挖礦的能力,其實就是為了要確保這些顯卡的供應能夠流向他們更重視的客戶,例如 AI 研究人員和遊戲玩家。
NVIDIA 技術長 Michael Kagan 表示,現在回頭看這個決定,完全是合理的,因為用算力挖礦帶來的價值,其實相當有限。
而說到為社會帶來貢獻,其實第一版的 ChatGPT ,就是由大約 10,000 個 NVIDIA 顯卡組成的超級電腦上進行訓練的。
Kagan 表示,加密貨幣更像是一種「高頻交易」(指從那些人們無法利用、極為短暫的市場變化中尋求獲利的自動交易系統),但是有了 ChatGPT,每個人現在都可以打造自己的方程式,只要告訴它做什麼,它就會去實現。
老黃對「算力」的信念
對現在、或甚至未來的人類來說,「算力」幾乎是影響人類生活品質的一大關鍵,而隨著未來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與科技,對於算力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且需求的成長速度將越來越快。
但是算力越高,成本以及耗電量也就越高。如果未來的超高科技世界完全仰賴電腦的「算力」來進行,不僅錢包可能會有點辛苦,整個地球肯定是沒辦法承受的。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表示,這就是為什麼 NVIDIA 花了三十年在發展加速運算,就是希望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而現在,人類擁有了第二個引擎,也就是「人工智慧」。「透過人工智慧,我們可以透過仿真的方式,讓計算量縮小到原來的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丟出一顆球,即使是一隻不懂物理學、不懂萬有引力的小狗,也能精準預測球會飛到哪裡,然後跳到空中接住那顆球。簡單來說,牠是透過「技能」來預測物理現象,而不是真的「計算」物理現象。
而人工智慧也是一樣的概念。黃仁勳指出,透過教人工智慧各種物理定律和理論,然後將計算量減少為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這就可以節省大量的電力。
「節省下來的電力與運算能力,不只對環境更友善,還有餘力,讓許多新的發展得以成真,而不會受限於排不到算力,」黃仁勳接著說,「然後,我們就可以預期科技將會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再度起飛。」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anandtech,首圖來源:NVIDIA。
(責任編輯:鄒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