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禁止孩子使用 TikTok 嗎】禁 TikTok = 個資保證安全?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

【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TikTok 禁令在美國與歐洲國家吵得沸沸揚揚,不過只要限制了這款如此受到年輕人與成年人喜愛的 App,我們的個資就真的安全無虞了嗎?

此一問題不只關乎我們的子女、下一代,也值得每天都在使用現代科技技術的我們共同思考——我們的數據還可能被什麼人、什麼設備、什麼不曾注意過的角落偷偷被取走、利用?

擁有全球近十億用戶的短影音社群應用程式 TikTok,最近再度被捲入國際間的禁用聲浪之中。隨著 TikTok 禁令的呼聲水漲船高,展現出了各國對於中國企業、中國政府如何運用、管理及保護用戶數據的關注,以杜絕不當的操作可能危害到國安層次。

不過,在大家集體把目光集中到 Tiktok、對 Tiktok 和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施壓的同時,我們似乎漏聚焦了一個更宏觀的議題:數據公司和網路時代隱私問題,侵害用戶權益的程度可能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治標不治本?各國急於想除掉 TikTok,卻忽略背後這個「巨大隱憂」

這些專門蒐集各種用戶數據(如個人收入、政治傾向、信仰、種族、居住地等數據)的公司,又稱作數據代理商、數據供應商(Data Broker),商業目的是把此類用戶個資出售或許可給第三方用途,然後從中獲利。

自 1990 年網路世代打開以來,數據公司開始會透過網路來源,例如社群網站、網頁瀏覽紀錄、電子商城、人口普查、選舉記錄等多元渠道取得並累積用戶數據。數據公司握在手中的,有可能是你在網路上的公開資料,卻也有可能是你的私密資料——透過一些存在道德和法律問題的方法取得。

在國際上社會各界逐漸質疑、對 TikTok 信任度下降之際,卻忽略了造成這個問題的整體政策環境。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的是,現今市場上存在許多不受監管、踩在法規邊緣的數據公司,從可能我們的長相和聲音、日常運動習慣、平常喜歡看什麼內容,甚至到更深入的敏感性個資如醫療病歷、健康檢查紀錄、性生活模式,全部掌握在手。

當網路和科技每隔一夜就有新的進步與變化,網路時代的個資法、隱私法究竟要如何與時俱進?在這種現況之下,各國的作法如果只是單純去禁用如 TikTok 這樣的應用程式,實際上無法解決到根本問題。

數據公司、家裡的 Wi-Fi 和物聯網裝置,都可能是出賣你的對象

《紐約時報》本週的一篇文章指出,禁止 TikTok 並不能解決大家所害怕這個應用程式會構成的潛在威脅,因為中國企業或是政府仍然能夠從許多不受監管的數據公司,購買到大量的用戶數據,然後加以利用。

假設大家所擔憂的——中國想散佈虛假資訊,影響公眾輿論和思想——屬實,那其實中國還有很多種方式能突破限制,包括透過上述的數據公司,然後輕易的在大型社群平台上刻意推播不實的假消息,或是進行更多操作。

除此之外,值得關注的還有我們在家中架設的任何 Wi-Fi 路由器、物聯網設備、監視器設備等等,特別是那些可能不太安全的廠牌。如果設備被入侵,個資數據就會從這些設備被傳送、洩露出去,例如今年稍早,就有中國駭客駭入整形診所內的中國製監視器,導致患者在手術室內的畫面流出 ,引起韓國社會劇烈對於中國製監視器的輿論討論。在有心人士的觀點看來,以上這些生活角落裡不起眼的設備,應該都可以獲得比觀察我們在 TikTok 上刷了哪些短影音能知道的數據多出太多了。

TikTok 只是冰山一角,還需完善法規才能建立強大的隱私保護網

所以,大家最好奇的一個問題:禁用 TikTok 到底能否保證我們的數據安全呢,如果用一個 Yes / No Question 來回應,那就是不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家兼講師 Elly Rostoum 認為:「禁令沒有解決 TikTok 的主要問題,即數據傳輸。還會有其他由中國持有的公司,可以做到轉移數據這件事。」

此一觀點也被許多專家呼應,TikTok 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數不清的產品都使用了中國軟體,而我們的智慧型手機上大部分的應用程式都會在我們按下同意的那一刻,開始收集連你也沒意識到的數據。

在現今的網路數據時代,保護個人隱私是絕對不該被妥協的一件事,TikTok 事件帶起的此類數據公司販賣行為、網路時代隱私洩露議題,除了政府要能有所審視,媒體和大眾應該更加關注問題的本質,管制 TikTok、要求其持股結構改變,僅是治標不治本的策略,我們應該採取更整體性的方法、用宏觀的視角來因應上述問題,完備合適的法律和更嚴格的監管機制,來為所有人建立更強大的保護網,可能才能打造真正能防堵風險的關鍵防線。

參考資料:techdirtNBC News紐約時報,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藍立晴)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