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隨著人工智慧議題持續延燒,台灣本週迎來國際級 AI 大神李飛飛。她在 23 日參與由國科會主辦的「AI 進行式—技術展望與產業應用論壇」,也接受了與作家龍應台的跨域深度對談,從技術面到人文面,帶聽眾直視對 AI 的恐懼,探討該如何看待與 AI 共存的未來生活。
論壇開放報名即秒殺!AI 大神李飛飛是誰?
李飛飛身為史丹佛大學資訊科學首任紅杉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還曾擔任 Google 首席科學家和 Twitter 獨立董事。
最知名的是其團隊開創了使用人工智慧識別物體的 ImageNet 資料庫,並且允許全球研究人員可免費且非商業性地使用該資料庫,ImageNet 因此成為日後許多深度學習模型的基礎和標準。
然而,技術出身的她並沒有忽略對「人」的關懷,,2019 年她在史丹佛創立「以人為本 AI 研究院」(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簡稱 HAI),探討 AI 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包括人力工作的被取代性、演算法引起的性別和種族偏見,以及 AI 進入醫療、教育和司法系統中潛在的問題等。
AI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看見人類想看見」的事
在 23 日的論壇中,李飛飛分享了 AI 發展的三階段:訓練 AI 看見人類所見、訓練 AI 看見人類所看不見,以及訓練 AI 看見人類所想看見。
她表示,資料、計算和神經網路三者的發展引領 AI 領域裡的深度學習革命,但從過去到未來,AI 的發展都受到腦科學和人類認知的影響。在讓 AI 更「人性化」的過程中,也可能轉嫁了人類所擁有的隱藏偏見,因此必須時時關注 AI 對於人和社會的影響。
對於未來人類社會該如何與 AI 共存?她指出 AI 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類看見想看見的事」,透過機器學習來「增強」人類能力和社會福祉。
恐懼 AI 是健康的,人類會不斷進步
在與作家龍應台的深度對談中,李飛飛在 AI 取代人工的議題上提出新穎看法。
她認為,自己看待 AI 與人類工作的關係抱持理想主義,期待未來 AI 能取代人類社會中高風險、辛苦的工作,例如過去日本核外洩事故,至今仍有許多後續工作需人類處理,若這些工作能由 AI 接手,對人類的傷害就能大大減少。
重視人本精神的李飛飛也強調,在商業主導的 AI 浪潮下,科技公司基於營利考量,對於思考 AI 與人類的關係會有局限性,因此法律界、政治界、學術界的一同參與極其重要。
◆ 延伸閱讀:GPT-4 有多可怕?OpenAI 執行長透露自己的兩項擔憂,最怕普丁所言的情境發生
*資料來源:Hitripod、風傳媒1、風傳媒2、數位時代;首圖來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責任編輯:游絨絨)
你是「無法不關心科技正在發生什麼事」的人嗎?快加入 TO 團隊!
>>內容編輯
>>採訪編輯
TechOrange 熱情招募中!
好讀文章版,更了解 TO 吧 →→【我是 TO 編輯,來幫我主管徵才】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科技的你,可以考慮我們的這兩份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