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新員工】機器人動作超擬真,讓人懷疑真的要與「機器同事」工作了!

【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在 ChatGPT 越來越聽得懂人話後,說不定之後工廠裡的機器人也將會越來越聽得懂人類同事的話,就能接受各種指令,完成更多且更複雜的任務。一起來看,現在有哪些先進的機器人技術正在改變「智慧製造」領域,身為製造業者又該如何做準備?

2023 年生成式 AI 的突然爆紅讓人類陷入一波存在感危機,害怕自身工作被取代、更害怕世界一夕間都不一樣。光是沒有形體的 ChatGPT 聊天機器人已經讓人類夠焦慮了,擁有實體的智慧機器人技術進步速度也是一日千里。Boston Dynamics 機器人的影片中,機器人的動作擬真程度讓人簡直開始懷疑,未來這種超智慧機器人會不會直接變同事、更進一步進入人類生活?

影片中機器人要傳遞工具包給建築工人,先拿了木板銜接工地橋樑,再把工具包往上拋給工人,隨後側空翻落地。雖然觀眾大概都知道這些是「set 好的」影片,但機器人移動的體態似乎又更擬人化了。這波 AI 加上機器人技術的全面進化浪潮,是否會在可見且很近的未來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其實答案不一定。

其實機器人當然已經出現在人類的居家生活環境中,包含清潔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掃地機器人、在醫院中負責監測病人生理指數的照護型機器人,還有紅極一時但沒有真正大鳴大放的 Pepper 機器人等。但這些機器人只是輔助型助手,人類不太會覺得備感威脅。

懂得接收單一指令的協作型機器人,才是現在的主流

機器人比較常出現在工業場景,而且也不是以「人形」的方式出現,而比較常以機械手臂、機台等方式存在。即使是一些高科技的全自動化車廠中,也沒有機器「人」,而比較常看到機器與人在工作站上各自分工。這是因為在工廠人機協作的設計上,除了效率外,安全的考量更為重要。再自動化的機械,通常也只會被賦予「單一」功能,而不會像 Boston Dynamics 機器人一樣鋪橋、丟工具包再來個空翻。

芬蘭 Tampere 大學的認知機器人研究小組說明,在工業環境中人機協作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而所有協作的工作都是事先透過編碼安排好的。工業機器人的智慧程度取決於機器本身的能力、可重新編碼的程度、與人類工作者的交互體驗與重新部署的速度。

其中,交互體驗或是比單一動作還要複雜的任務主導權應該由人類工作者來決定,因為機器不會知道人類同事的下一步行動是否會有變數,即使只是幾公分的差距都有可能帶來危險。現在為協作任務提供指令也可以變得更高級,例如採用語音交互、圖形介面互動等不同方式來命令機器。

雖然 ChatGPT 最近聽懂人話的程度大幅成長,但是工廠裡產線上的機器人聽懂自然語言的程度其實還沒那麼智慧化。考量到生產流程的實用性與部署成本,一般工廠暫時也不會將資源投注在這上頭。機器同事不僅不能閒聊,也不會聽懂一些工人的行話或是暱稱。更別說,工廠內的生產噪音也可能會大幅降低語音辨別準確性。所以越來越多研究人員開始也探索圖形介面的可用程度。

英國一間專門設計人型機器人的公司 Engineered Arts 在 2021 年時推出一個影片,讓 Ameca 機器人可以表現出擁有複雜且細微的臉部表情,包含訝異、沮喪到開始侃侃而談。當年因為這個機器人太讓人毛骨悚然了而一度爆紅。

但該公司在 2022 年又推出一個訪問 Ameca 的影片,那個機器人直接說:「毋須擔心,機器人是要幫助與服務人類的,而不是要取代人類。」試圖消彌大眾的恐懼心態。與其對機器人產生恐慌或是排斥,可以先務實的想想人類可以如何與機器人協作,讓它成為好用的工具而非恐懼的來源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參考資料: unescoFast CompanyFrontiersDiscover Magazine,圖片來源:Boston Dynamics

(責任編輯:游絨絨)

TechOrange 徵才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