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美國晶片法案補貼正引起韓國國內與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巨大反彈聲浪,因為附加條件「令人難以接受」。
尤其那些已在中國進行投資、建廠的半導體巨頭。這些臨時迸出的「附加條件」內要求了什麼?在被美中雙方包夾之下,韓國半導體產業未來會如何走下去?
去年 8 月美國參議院通過的 520 億美元晶片法案,終於在今年 2 月底正式啟動。美國政府陸續宣佈企業爭取其中 390 億建廠補助需配合的條件及但書,然而有些條款卻在業界引發譁然。
據《路透社》報導,其中令科技業界意外的條款包含,政府要求領取補助的企業,在建廠的同時不僅得提供旗下員工,甚至是建廠工人在托嬰育兒方面完善的資源與津貼。業界認為,企業選擇赴美國建廠的資本支出,已經高於多數亞洲半導體重鎮,此條款恐怕只會讓情況雪上加霜。
更爭議的條款還在後頭:領取補助的企業,恐需將部分晶圓廠「超乎預期的利潤」拿出來跟美國政府分享。而台灣半導體業的死對頭南韓,則對此頗有微詞。
做為該法案潛在受惠者之一的南韓三星電子,若能成功申請到補助,預計其在德州建設中、耗資 170 億美元負責先進製程的晶圓廠,將獲得高達 25.5 億美元的資助。
不過現在面對美國越來越繁瑣的但書,《華爾街日報》報導,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長李昌洋在本月初以:「許多不尋常的條件」來評論美方在該補助案上的要求已超過一般對外資提供補助的門檻。
美方祭出一連串不尋常條件,南韓該硬吞還是分手?
尤其是去年晶片法案通過之初,就已公布的:「接受補助企業 10 年內不得在中國或相關國家投資或擴大生產。」該條款恐成南韓半導體公司爭取補助的硬傷。
據《韓國先驅報》指出,三星自 2021 年以來在中國累計投資逾 33 兆韓元,且在西安晶圓廠生產的 NAND Flash 晶片,佔旗下該類晶片總量的 40%。
另一南韓半導體龍頭 SK 海力士在中國無錫的工廠,則負責生產近 5 成的 DRAM ,中國顯然是南韓半導體供應鏈中難以割捨的一塊軟肋。
南韓貿易部長安德根在《韓聯社》採訪中指出,半導體是需要高度變動的行業,對於中國業務或特定地區有過多要求或限制,可能替未來發展埋下隱憂,影響甚至已經慢慢顯現。
自美國開始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以來,韓國半導體設備對中國出口額已連續兩年逐年減少 1 億美元。2021 年 1 月的出口額為 3.3 億美元,2022 年降至 2.3 億美元,今年 1 月則進一步降至 1.4 億美元。可以說,除了中國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的自給率越來越高之外,來自美國的限制韓國半導體設備出口至中國的大幅下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將盡力配合並努力解釋、溝通我們在中國的業務狀況,好想方設法建立安全網,以避免在中國的生產成為問題。」安德根在 3 月赴美商討晶片法案時如此向媒體表示。
除了中國供應鏈的進退維谷,另一項令南韓頭疼的還有超額利潤分享條款。
據美國政府最新公布的要求,若是直接獲得該法案超過 1.5 億美元補助的企業,將被要求繳交超出原先預測的部分利潤,這意味著企業有可能到頭來,還得交還從美國政府手中得到的補貼。
這還不僅止是錢的問題。南韓半導體與顯示技術學會會長、漢陽大學半導體工程學教授朴在勤指出, 要求企業交出有關工廠生產、利潤預測的資訊等同於索取商業機密,是對經營權的嚴重侵犯。因為業者在向美國透露生產計畫資訊的同時,其他敏感營運資訊——包括產量、材料及設備——都可能被人一手掌握。
條件吃不下、又不想與美決裂,產業希冀4月美韓峰會有斡旋餘地
但如今耐人尋味的是,既然爭取晶片法案補助的利多偏少,不利因素居多,南韓半導體業又豈真能在此時放棄在美國擴廠的投資力道?一位南韓產業官員匿名向《韓國先驅報》指出:「是否放棄補貼是一個棘手的決定,因為公司可能因此被視為在美國和中國間選邊站。」
另一位產業官員也表達擔憂,認為國內半導體製造商應努力與美國政府宣告的條件談判,騰出更多可能的合作空間。顯示多數南韓半導體公司似乎也不希望搞砸了美國祭出這一連串補助門檻背後的忠誠度考驗。
目前南韓半導體產業將希望寄託在尹錫烈總統於 4 月 26 日赴美進行的國事訪問。希望韓美雙方屆時能針對晶片法案提出的細節做進一步討論與談判,促使美國調整立場。
爭議條款一籮筐,是否影響台廠爭取補助?台積、環球晶:不評論
回到台灣的立場,《路透社》指出,雖說「部分晶圓廠超乎預期的利潤,可能得拿出來跟美國政府分享」這一條款詳細的執行方式以及分潤比例尚不清楚,但這對台積電這樣的獲利資優生來說恐怕不是好消息。
尤其台積電在去年 12 月底才大張旗鼓宣布,原先計畫斥資 120 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的 5 奈米晶圓廠,預算將加碼至 400 億美元,且建廠作業眼下早已動工。
面對美國政府剛宣佈的補助條件,是否影響爭取補助的意願或計劃,目前規劃在美國建廠的台積電與環球晶皆未發表任何相關評論。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1、華爾街日報2、路透社、韓國先驅報1、韓國先驅報2、韓聯社;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藍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