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推薦好書:《晶片戰爭》
1960 年代,蘇聯正在變身成為科學強國,就連美國中情局也認為蘇聯的微電子業正迅速迎頭趕上。蘇聯的官員更下令科學家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抄襲並複製出美國的晶片。不過,蘇聯的半導體業依舊落後美國一大截。
《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在塔夫茨大學的弗萊徹學院教授國際史,專長美國與俄國歷史,他在研究冷戰武力競賽的過程中,發現半導體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因此決定以晶片為題展開龐大研究,並解開了蘇聯領導人過去始終無法明白的問題:為何他們永遠追趕不上美國。
文 / 克里斯.米勒,譯者 / 洪慧芳
大約在赫魯雪夫宣布支持興建「蘇聯的矽谷」澤列諾格勒的同時,蘇聯學生伯里斯・馬林(Boris Malin)從賓州留學一年返國,行李內放了一台小裝置:德州儀器的 SN-51,那是美國最早販售的積體電路之一。馬林是蘇聯半導體設備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自己是科學家,不是間諜。
然而,負責蘇聯微電子的官員蕭金認為,SN-51 是蘇聯必須不惜一切手段也要取得的設備。蕭金把馬林與一群工程師叫到他的辦公室,把晶片放在顯微鏡下,透過鏡頭凝視那塊晶片,並下令:「給我抄!完全照抄,不准有任何偏差,給你們三個月的時間。」
被指說直接抄襲國外的研究成果時,蘇聯的科學家感到很憤怒。他們對科學的理解,跟美國的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