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2023 年除了正在熱播的「 Google 與微軟 AI 大戰」之外,還有另一場好戲即將上演。
英特爾、AMD 這兩家半導體商跑了半世紀的「龜兔賽跑」也即將進入白熱化階段。市場終於發現,原來 AMD 這隻跑得慢的烏龜,可能是能一口吃掉小白兔英特爾的玄武。
2023 年剛開始,曾是 CPU 代名詞的英特爾,先是交出了「災難等級」的財報,後又祭出減薪、裁員等手段,讓外界看傻了眼——這家曾向台積電大膽嗆聲的企業,還好嗎?
與之相反的,50 年來緊緊追趕著英特爾車尾燈的 AMD,卻在短短 5 年內迎來了戲劇性的巨大轉變。
究竟 AMD 做對了什麼?疫情以及國際政經為晶片市場又將帶來哪些風雲?龜兔賽跑會不會根本不用跑?因為,玄武即將一口吃掉小白兔?
本(2)月初,標準普爾(S&P Global Ratings)宣布調降英特爾(Intel)的信用評級,這是這家晶片龍頭自 1993 年來,信用評級首次從 A+ 跌落 A- ,不僅如此,細數英特爾近期遭遇可說慘事連連。
1 月底,英特爾發布嚇壞華爾街的災難性財報後,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宣布帶頭減薪,不僅自己的薪酬打 75 折,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英特爾的核心領導團隊成員也跟著減薪 15%、高級管理人員減 10%,中層管理人員則減 5%。
英特爾近期的財務狀況有多糟?去年(2022)第四季財報顯示,其不僅季度銷售額下滑 32% 至 140 億美元,比原本預估的 144 億美元還慘,該季虧損更高達 6.64 億美元之多,這徹底跌破分析師眼鏡,因為外界原本預估虧損應落在 2.78 億美元左右。且英特爾還表示今年第一季,公司應會繼續虧損,是 30 年來首次連兩季虧損的慘況。
財報一出,英特爾股價盤中重挫 9%,面對晶片巨人如此疲態,市場也掀起英特爾在晶片業的領導地位,是否將被其他競爭者終結的討論。如今矛頭指向了一個可能的對手: AMD。
龜兔賽跑半世紀, AMD 終於在近 5 年逐步領先
要知道,成軍自 1968 年的英特爾,自 1992~2017 年來一直是全球營收最高的晶片大廠,但其市值在過去一年多,兩度被 AMD 超車,去年二月 AMD 市值甚至首次近逼 2000 億美元大關,這也是史上第一次 AMD 凌駕於英特爾之上。目前不僅 NASA 的火星探測器、特斯拉(Tesla)以及 5G 基地台都看得到 AMD 晶片的蹤影,美國官方研發的最新一代超級電腦,也宣布將與 AMD 合作。
回顧 AMD 身世。晚英特爾 10 個月出生的 AMD ,是由一群與英特爾創始元老以及交情匪淺的工程師成立。AMD 創立之初便以英特爾為假想敵,一心以推出更強大的晶片為目標,但在 1997年代左右,英特爾的 CPU 在全球的電腦有超過 8 成市占,是 AMD 的十倍之多。一直看不到對手車尾燈的 AMD ,過去甚至被市場認為自家出產的晶片,不過是英特爾產品的 copycat 而已。
這場持續 50 年的龜兔賽跑,在 2014 年蘇姿丰(Lisa Su)出任 AMD 執行長後有了全然不同的局勢。
當蘇姿丰剛被任命執行長時, AMD 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當時公司股價約為 3 美元,在她上任幾個月後甚至一度下跌至 1.6 美元,在她之前的多任職行長都挽回不了 AMD 的頹勢,公司甚至二度傳出要被轉賣清算的傳聞。如今 AMD 的股價,已是蘇姿丰剛接手時的 20 多倍。
專注眼前挑戰,「最強蘇媽」帶領 AMD 顛覆過往晶片設計邏輯
蘇姿丰又被業界暱稱為「蘇媽」,就任 AMD 的 CEO 後,其強勁的領導能力叱吒了全球半導體界。
據《商業內幕》引述,蘇姿丰的工作哲學是:「當一切一帆風順時,人們並不需要你。挑戰逆境才有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作為台裔移民,蘇姿丰在 2 歲時跟著出身台南的雙親移居紐約。在數學家父親與創業家母親的訓練與啟發下,蘇姿丰一路在美國斬獲傲人的學經歷。
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她,先後待過德州儀器、 IBM 以及飛思卡爾半導體(Freescale Semiconductor),最終在 2019 年,憑藉復興 AMD 的功績,躋身全球最高薪執行長,不僅是台裔之光,也是第一位奪得此頭銜的女性 CEO 。
向來樂於接受挑戰的蘇姿丰,如何將 AMD 從瀕死之際救回?蘇姿丰一上任大刀整頓公司業務、斷捨離短期內看不見成效的項目。她將資源專注投入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設計新型高效能運算晶片。
AMD 在 2016 發表的 Zen 架構晶片,這顛覆了以往晶片設計思維,替晶片史開啟新頁,被外界公認是 AMD 能力挽狂瀾、追上英特爾的救命仙丹。
過去英特爾一直致力於讓單一的 CPU 跑得更快,但 AMD 卻設法串連好幾個小晶片(chiplet)的效能,將之整合成一個 CPU 的威力。
白話來說, AMD 的做法是想辦法將多匹小馬繫在一部馬車上、整合馬力,而非想方設法培養出一匹最強壯的駿馬。此舉讓 AMD 晶片有更快速的效能,成本也更為便宜。
當競爭對手的產品要價 1000 多美元,AMD 的產品 Ryzen 7 1800X 僅要價 499 美元,蘇媽在 2017 年發表會上的登高一呼,成為科技愛好者難以忘懷的經典場面,而最終這一場「大冒險」,不只改變了 AMD 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運算」(computing)的遊戲規則。
到 2018 年中,AMD 的市值已飆升至 300 億美元以上,僅僅在 Ryzen 發布的 5 年後,2022 年,AMD 的市值便首次超越英特爾,儘管超越的持續時間並不是很長,但這卻標誌著,在這長達半世紀的賽跑中,烏龜首次超越了兔子。
率先開拓資料中心市場,免於跟英特爾一同在 PC 慘摔
而 AMD 另一能挑戰英特爾寶座的關鍵,得歸功於蘇姿丰的另一項舉措:另闢新戰場。
一月底, AMD 發布今年第一季度的預估銷售額為 53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10%,但消息一出後,股價卻仍上漲 1% 多,原因在於反觀對手英特爾,其第一季預估銷售額為 110 億美元,亦即其業績將比去年同期下跌高達 40%。
這兩家宿敵皆因爲將產品押注在 PC 市場,而自去年底飽受景氣衰退之苦。市調諮詢公司 Gartner 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 PC 市場的出貨量下跌 28.5% ,是自 1990 年代最大幅度的衰退。
去年第四季,AMD 從 PC 市場中挹注的晶片收入相較前年同期減少了 51%,英特爾則是年減 36% ,但因為其收入的基數較大,在 PC 市場摔車的力道也比 AMD 更大。
AMD 相形之下能逃過一劫,正是因為蘇姿丰在上任之初,眼看 PC 市場逐年下滑,她認為圍繞高效能運算晶片制定市場戰略才是解方。而蘇姿丰選擇了最需要高效能運算晶片的資料中心作為欲開拓的新戰場。
據《商業內幕》報導,當蘇姿丰選擇切入這個新戰場時,AMD 在該市場市佔幾乎為零,或者只有 1%,快轉 5 年之後,如今 AMD 卻在該市場做到 1 成左右市佔。目前雲端一線客戶 Google、微軟、亞馬遜、HP、DELL 和 Twitter 的資料中心都能看見 AMD Epyc 處理器的蹤跡。
據《Fortune》報導,第四季 AMD 在資料中心業務方面帶來的營收年增率高達 42%,成長力道之強勁幾乎足以抵銷在 PC 市場衰退的 51% 銷售額,該公司預計今年資料中心的業務將持續成長。反觀,英特爾在資料中心方面的銷售額較前年同期衰退 33%。
蘇姿丰給 AMD 的另一劑強心針還包含去年 2 月完成她所操刀的賽靈思(Xilinx)併購案。據《路透社》報導,該併購案最終價值近 500 億美元,創下半導體產業史上最大併購規模,這一併購案也使得 AMD 成為同時擁有「CPU+GPU+FPGA」的晶片大廠,有了這三項完備的產品項, AMD 更有機會成為一線雲端客戶的心頭好。
據《CNBC》報導,併購賽靈思替 AMD 的嵌入式產品帶來將近 14 億美元的銷售額,年增率高達 18 倍。
地緣政治升溫,設計製造分離將成 AMD 軟肋?
儘管 AMD 聲勢看漲,但目前擺在眼前的並非全是利多。
2022 年 10 月美國政府對在中國銷售的晶片實施出口管制,而中國市場占 AMD 25% 的總業務。另外美國國會還批准了超過 500 億美元用於補貼美國在地的半導體製造工廠,這將有利於英特爾大舉建廠、充實美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的策略。
過去 AMD 設計與製造分離的策略,被視為是挑戰英特爾巨人的利器。因為無工廠、專注設計的輕資產體質有助於公司能更靈活變更產品策略,好快速符合市場需要。
但在半導體被視為戰略物資的現代,沒有製造產線、自給自足的供應鏈,優勢恐將變成劣勢, AMD 如何解決此課題好能繼續與英特爾進行下半個世紀的對決,還有待觀察。
參考資料:CNBC、Business Insider、Foutune1、2、WSJ1、2;首圖來源:Photo by Olivier Collet on Unsplash
(責任編輯:藍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