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擁有各式各樣的科技研發含量,但要如何將這些研發能量帶入產業,培養優秀年輕人才及產業高階人力,是政府、學界都相當關注的議題。國科會重點補助的 17 個大學特色領域研究中心,不只提供學界科研經費的穩定發展,更要創造出以臺灣科技為優先及在地化的科研成果,也能培育年輕研究領導人才及高階研究人力往產業邁進,讓這些優秀人才的能量得以持續擴散及持續深化。

嘉惠新技術發展為臺灣人才打造舞台

圖說: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江安世教授。

人類大腦掌管全身所有功能,全球對於腦都有不少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聚焦研究記憶形成分子與神經迴路機制,以理解記憶如何影響腦的功能與結構來調控動物的複雜行為,希望能更進一步解析,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與大腦相關的疾病。

目前中心擁有全球最大量的腦神經 3D 影像資料,累積超過 9 萬顆神經元影像資料,隨著技術的突破創新,已可將全腦神經網絡影像解析度突破至 10 奈米以內等級。

中心主任江安世院士指出,中心深耕腦科學研究同時,也積極進行跨院校合作,例如曾與國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討論可能的技術突破方向透過跨領域團隊合作方式臺灣打造成為腦科學研究的國際舞台,將最好的年輕人才留在臺灣發光發熱。

醫學 x 科技跨域合作,研發結果再創高峰

圖說:國立清華大學前瞻物質基礎與應用科學中心劉瑞雄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前瞻物質基礎與應用科學中心結合國內外化學合成、半導體及生醫科學人員,發展前瞻無機光電材料及生醫科學技術。從科技的角度來說,中心開發新穎多重阻抗態憶阻器元件,可應用於類神經運算關鍵元件,也成功研發出以奈米載體光激發釋放一氧化氮,擴充末端血管,將藥物送到癌症細胞之技術內容。

圖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世代功能性物質研究中心許千樹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世代功能性物質研究中心結合生醫與資通信產業優勢,創建全球第一座人體呼氣成份與血液分析整合數據資料庫,並建立肺癌預測模式。同時,中心也與台積電合作,共同開發新穎二維材料用於三奈米元件架構,奠定臺灣在半導體先進元件製程的領先地位

圖說:國立成功大學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主任湯銘哲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則是籌組跨領域專家組成細胞力學與傷口再生研究團隊,中心主任湯銘哲教授指出,中心其一重點是針對「泡泡龍」罕見疾病進行臨床診斷照護,由於這個罕見疾病是先天的基因突變,病患皮膚脆弱而容易形成水疱,終其一生都要與水泡、傷口紗布為伍。

中心不僅提供全人照護特殊平台,同時也結合原子力顯微鏡和共軛焦顯微鏡共軸技術,降低組織軟硬度,有助於傷口修復轉化成再生。湯主任表示,此機制也可運用在抑制器官纖維化的轉譯醫學。

不只要發展循環經濟,也要打造綠能新材料

圖說:國立臺灣大學前瞻綠色材料高值化研究中心陳文章教授

全球淨零碳排意識高漲,循環經濟、再生材料都是產業界積極尋求的關鍵技術。國立臺灣大學前瞻綠色材料高值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章教授表示,中心擁有循環再生材料、能源材料、綠色製程等三項核心技術,根據研究,生質材料從投入到產出可以減碳 10-20%,讓綠色材料不只可以達到循環再利用、減碳,也可以提升投入產出性能,給予產業界更好的商業化契機。

教授指出,中心除了可將大量廢棄物資源回收並轉化為高值化產品之外,也著重開發能源材料與電池,尤其,部分塑膠廢棄物回收後,可再生成為薄膜,這種材料可以成為鋰電池保護膜,讓電池不會因為意外穿刺造成漏電,保護鋰電池可以長期使用。同時,部分生質材料也可作為固態電解質,為臺灣發展固態電池開拓新契機。 

圖說:國立成功大學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黃肇瑞教授。

電動車產業來說,現在市面上的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穩定性仍然不足,也因此,固態電池一直是產業界急欲發展的新方向,臺灣也已有越來越多人才投入相關研究。

針對此議題,國立成功大學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也積極進行膠固態電解質,中心主任黃肇瑞教授指出,中心建置了全國最完整的臨場電化學分析實驗室,獨步研發可於室溫下充放電的膠固態電解質,推展高能量與高安全鋰電池;並協助中鋼、中油、中碳、中石化等大型企業在綠能材料方向的轉型,以及培育跨領域高階研發人才,協助產業發展。

國科會重點補助大學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即將邁入尾聲。回顧這年,疫情為人們帶來劇烈的改變,但同時也激發出更多的合作模式,國科會提供研究經費給需要的團隊,讓臺灣人才能有更多資源和機會進行研究,從「常態」中跳脫出來,邁向更為創新的研究與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