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年後收假收心、面對星期一,是自古至今最困難的事情。尤其近幾年職場文化已與過去全然不同,工作者追求的不再只有高薪資或是閃閃發亮的職涯階梯,反而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更加重要——正確啟動員工生產力的方法,早已經不同了。
本文相當適合企業老闆、團隊主管閱讀,透過這篇文章一起學習全新的、引導員工生產力的方式——若是方法得宜,或許還能成為企業留才的一大誘因。
現代社會力求效率,鼓勵追求卓越者勇於歷練,「休息」幾乎成為「成功」的反義詞:我們在電腦前匆匆解決午餐、急著回覆來自同事或客戶每一則訊息、接連參加幾場會議,還得一邊多工處理,打卡下班的時間越來越晚、回到家提不起勁做任何事情,工作似乎成為生活的唯一。
無論是老闆或員工,職場壓力都不容小覷。根據微軟 2022 年末一項調查,全球有將近 50% 的一般雇員、53% 的主管或老闆認為工作讓他們感到疲憊或倦怠。美國腦科學專家 Chris Bertram 指出:「現代人越來越難對工作說不——他們被迫在晚餐時間留心手機來電,任由工作壓力入侵生活的每個角落。」
但事實上,適時放慢腳步、減少工作量,並且刻意空出休息時間,長期下來更有助於工作者維持高效能、高生產力。在工時 8 小時內適當留空,不僅能幫助避免倦怠,研究更指出休息能刺激創意思考、提升專注力,出席會議或處理任務時效率也會更高。
♦ TO 延伸閱讀:【中高階主管必學:僕人式領導】如何領導 Z 世代部屬?3 大不要,避免他們「安靜離職」
預防工作倦怠少即是多:降低工作量以改善產出
也因此越來越多公司,例如跨國職場健康培訓企業「Exos」開始研究如何透過更多休息,以及幫助員工調整 「工作—生活」的心理界線,來提升職場心理健康並預防倦怠。
Exos 現任執行長 Sarah Robb O’Hagan 曾被《富比士》評選為「運動界最有力量的女性」,商業雜誌《快公司》點名她為「商界最高創意人士」之一;她致力於探究運動員的巔峰狀態,能夠如何應用至職場表現。
該企業相信,倘若組織期待雇員達到極度專注、效率與反應力滿分的「心流狀態(flow)」,就必須塑造起鼓勵休息與復原的組織文化,協助他們抽離工作壓力,才能有效杜絕倦怠出現。
♦ TO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自己到底該不該離職?專家:遇到這 3 種情況,就別猶豫了
公司給有薪特休難道不夠嗎?
人資專家相信,面對 2023 年充滿變動的職場趨勢,公司只給少少幾天特休已遠遠不夠;更別提某些員工已經忙碌到有特休也不敢用。
全球最受歡迎的企業品牌,早已將「積極休息」(proactive rest)融入人才招募與留才策略,像是給予輪班制員工自由挑選特休日的機會、實施零會議日,甚至全公司暫停營運一週,主管與職員各自去度假。
舉例來說,Shopify 去年進行了全公司的「行事曆淨化」,大幅削減重複性會議的數量;交友軟體 Bumble 和資誠會計事務所則選在 7 月與 12 月,為全體員工加碼一週假期。
♦ TO 延伸閱讀:「留時間給自己」是埋頭苦幹創業者,最需要學習的人生一刻
掌握 2023 最新技術、科技趨勢,專屬台灣企業的行動方案一次看懂!
→ 立即下載《TechOrange 2023 趨勢觀察報告》
三項作法提高生產力、守護員工心理健康
根據 Gartner 2023 年職場趨勢預測,全球名列前茅的雇主品牌都已著手規劃額外福利、調整工作模式,來幫助員工常保心理韌性與生產力,而不是等兩項指標都掉到谷底,公司才提供補救方法。
1. 入職第一天起就要積極關照員工心理健康
像 Exos 就鼓勵夥伴預約免費的個人或團體諮詢,課程主題涵蓋心態、營養、運動和修復,不管是 10 分鐘的呼吸冥想或一小時的一對一心理顧問,都有助於在工作中獲得喘息空間,打造身心更平衡的職場體驗。
2. 賦予員工「說不」的自主權
不管是公事或私事安排,盡量讓團隊成員能自由調整優先順序,並劃分明確界線,例如選擇不出席全員會議,以保留自己的深度工作時段;不在專注力較高的上午開會;或者早點上班、早點下班以接送小孩。
3. 主動將休息排進行程表
不是每間公司都願意全體放假一星期,除了組織面的努力,身為工作者我們也該為自己做出實際可行的改變。例如在兩場會議之間小憩片刻、每工作四小時就起身走走 15 分鐘,利用工作空檔讀一章節的小說,或者午休時走出辦公室,確保自己在那一小時內完整抽離而充分休息……這些轉變看似微小,卻十分有助於重拾工作動力。
讀到這裡,身為用人主管或老闆的你,如果還質疑著更多休息時間是否會影響公司營收,恐怕是問錯了問題——如何善用積極休息改善員工身心健康,以獲得更多優秀而忠誠的團隊夥伴,才更值得你深思。
TechOrange 熱情招募中!
好讀文章版,更了解 TO 吧 →→【我是 TO 編輯,來幫我主管徵才】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科技的你,可以考慮我們的這兩份職缺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QUARTZ、CNBC (1), (2),首圖來源:Pixabay
(責任編輯:藍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