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邊境碳關稅扭轉市場情勢!中小企業如何佈局綠色轉型,搶占未來商機?

近年受氣候變遷威脅,ESG 成了全球重要關注議題,世界各國相繼承諾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目標,大型企業紛紛開始綠色數位轉型。過往,環保是企業的加分項目,即便沒有做,對企業營運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如今則變成了企業基本功,如果不做就有可能面臨被同業取代、被品牌商踢出供應鏈的危機。

而歐盟在 2021 年 7 月公佈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草案,則是掀起此波節能減碳浪潮的濫觴。

歐盟 CBAM 引起碳關稅徵收潮

CBAM 草案要求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五大產品,若要進口到歐盟,進口商需要根據產品碳排量購買相應的碳排憑證,但若出口商可以提供已購買碳排憑證的相關證明,或是揭露碳相關資訊,進口商就不需要再購買碳排憑證,並預計 2023 年開始試行,2026 年正式上路。

不過,2022 年間 6 月歐盟最新公佈 CBAM 一讀版本,將課徵碳關稅的時間展延到 2027 年,並擴大徵收範圍,新增有機化學品、塑料、氫和氨四大產品別,盤查範疇也從範疇 1 的直接排放,擴大到範疇 2 的間接排放。雖然上路時間、徵收範圍、盤查範疇都改變了,但自 2023 年開始試行的計劃卻沒有變。

「這代表企業明年就要開始申報 CBAM 相關資訊,而且因為擴大徵收範圍,臺灣受到影響的企業也變多了」,德國萊因董事總經理王秀雲說,而且除了歐盟以外,還有其他國家在規劃相似法案,正式上路時程可能比歐盟更早,對臺灣企業的衝擊更大,像美國參議院在 2022 年 6 月提出美版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簡稱 CCA),預計 2024 年正式施行,比歐盟 CBAM 正式施行時間提早了 3 年。

搶占未來商機,從現在開始佈局綠色轉型

由此來看,節能減碳已經與企業的營運成本、銷售商機連結在一起,企業自然不能像從前那樣,用「有多餘經費和資源再來做就好」的態度來對待,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啟動綠色轉型、減碳減排的佈局。

王秀雲建議,企業可以參考 ISO 14064-1、ISO 14067、ISO 50001 等國際標準,或委由外部輔導顧問協助,建置完善的減碳減排計劃表,循序漸進地打造綠色競爭力。像德國萊因不只協助企業導入相關標準,亦提供客製化供應鏈碳查驗等綠色查驗服務,可以幫助企業正確計算及了解自身的排放熱點,並針對排放熱點進一步規劃減碳目標,以及做好能源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除了呼籲企業自我覺醒、啟動綠色轉型計劃,全國工業總會更站在整體產業角度去推動永續發展,副處長吳伋表示,每個產業的營運特性不同,適用的節能減碳方法、可能面臨的挑戰也會跟著不一樣,因此工業總會與經濟部共同合作成立臺灣「產業碳中和聯盟」,希望集結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節能減碳。

吳伋進一步指出,由於工總旗下有 150 幾個產業公會,每一個公會都是與製造業、工業等領域相關,而公會會員則是該產業內的企業,由工總協助公會,由公會協助企業落實節能減碳,並將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回饋到工總,由工總向政府部會協調、爭取更多資源,協助企業降低節能減碳推動過程中的挑戰,藉由政府、工總、產業公會到企業打造出正向循環,才能吸引更多企業積極參與節能減碳。

永續經營,是每一個企業的共同目標,而置身在減碳減排優先的環保大趨勢下,推動節能減碳、佈局綠色轉型,是企業實現永續經營目標的必要關鍵,企業唯有從現在開始佈局綠色未來,用綠色競爭力推動營運成長,才能成為下一個百年企業。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