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近期在一個德國的內部會議中表示,公司正準備從亞利桑那州一家「還在建設中,預計 2024 年啟用的工廠」採購晶片。《彭博社》明確指出,庫克所指的就是台積電位於亞歷桑那州,仍在興建中的 5 奈米晶圓廠。
《彭博社》說的斬釘截鐵的原因其來有自。雖然英特爾(Intel)亦在亞利桑那州設廠,且也是 2024 年就完成啟用,《彭博社》卻分析,儘管英特爾過去是蘋果長期的合作夥伴,但英特爾卻不太可能再奪回蘋果的晶片訂單,因為蘋果旗下 Mac 等產品早已都改用自家研發的處理器晶片,而英特爾在代工方面,確實尚未繳出好成績。
若蘋果的這項「採購美國製晶片」策略成功,便代表台積電在海外設廠與擴張的可行性提高了。如果各國都有一座台積電,護國神山不再獨家支撐台灣,台灣處境會變危險嗎——不,你現在該問的是,台積電有那麼好複製嗎?
正走向世界化的台積電,與正在全球化的晶片產業
在此次庫克的爆炸性發言後,包括《彭博社》等外媒都以「蘋果將獲得美國製的晶片」、「蘋果將晶片生產轉移至美國」等作為新聞標題。
目前台積電主要工廠都在台灣,但仍可以看出台積電正在走向全球化:台積電已經在華盛頓州卡馬斯市設有一座晶圓廠,並且在德州、加州設有設計中心,這代表亞利桑那州的第二座工廠,會成為台積電在美國的第三家製造基地。
除了美國以外,歐洲也正在祭出針對晶片廠的獎勵措施。各國政府正在加速分散晶片產業的風險。
蘋果在德國的增長特別顯著。庫克在德國那場的會議中提到,全球 60% 的處理器供應都來自台灣,「不管這 60% 來自哪裡、不管你的想法和感受為何,這可能都不是一個好的戰略位置……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以及歐洲的配套措施,『有望重塑晶片產業』。」他也表示,蘋果也會從歐洲購買晶片。而目前台積電的確也正在和德國政府討論設廠問題。
台積電走向全球化,然後呢?美國網友:美國 iPhone 會變貴、台灣政府不會樂見
在新聞網站《Apple Insider》、《9TO5Mac》下方,國外網友評論道:
「台積電應會對美國製造的晶片收取(相較台灣製造)更高的費用,蘋果會將成本轉嫁給在美國銷售的 iPhone。」
「台灣政府不會希望那些在台灣以外的工廠獲得成功的。如果美國有能力滿足我們自己晶片的需求,那麼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就不會對美國經濟構成威脅,美國保護台灣的積極性也會降低。」
「我能理解為什麼像台積電這樣的半導體製造商正在離開台灣。所以我就像庫克一樣,很歡迎台積電來到我們國家,願他們成功、創新並且對我們所有人擁有技術性上的重要性。」
「就在巴菲特投資台積電之後。真是巧合!」
「將晶片製造遷出亞洲似乎是個好主意,目前的確存在著中國接管台灣的擔憂,因此將製造業遷出台灣或至少有替代方案滿合理的。」
2022 年,由於台海情勢緊張,以美國為首,各國政府開始呼籲晶片製造應當要分散風險,更把台灣形容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
而庫克的一席話,除了會給簡單的民生問題(iPhone 又變得更貴了!)帶來改變之外,背後更可能牽涉到美中政經的局勢,以及台灣的命運。
這也是為何當初《彭博社》一篇報導指出:「若北京全面入侵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美國會考慮撤離台灣的高技能晶片工程師」時,會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
♦︎ TO 推薦閱讀:台灣真是全球最危險之地?《金融時報》預言晶片製造「勢必轉離台灣」
甚至總統蔡英文還在國慶談話中對國人強調,半導體製造聚集在台灣不會是風險、政府會持續維繫台灣在半導體尖端製造的優勢等等。
而日前台積電包機赴美,也造成各界拋出「這是變相的人才外流!」的擔憂與質疑。經濟部長王美花則對外強調,海外設廠由台灣工程師去協作,是正常現象,「台積電不管去哪裡設廠,勢必要有國內工程師去支援。」
複製貼上台積電容易嗎?張忠謀也不看好
不過,要複製台積電的成功模式並不容易。事實上,就連台積電張忠謀本人都不看好這主意,甚至在今年 4 月毫不留情面直指,美國政府堅持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本土生產晶片,只會「又貴、又浪費、白忙一場」。
這是由於美國晶片製造業並沒有擴張和成功所需要的人才庫,若美國要發展本土晶圓製造,將需要解決自身嚴重的製造人才短缺問題,加上在美國製造成本「令人望之卻步」,他並不看好美國的這項政策。
此外,台積電獨有的企業與工作文化,也讓海外設廠多了一道關卡,無論是建廠工人還是晶片人才,都還搶不過英特爾。
台積電前研發處長、台大等校兼職教授楊光磊則認為,台灣半導體業的人才是世界第一,尤其是半導體製造人才,是全球首屈一指,美國、中國相對「非常弱」,他甚至指出,英特爾若要發展代工,就得學會用台灣人才。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則向《中央社》表示,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的關鍵性與重要性,在於讓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等地以及台灣本土的科研能量,能透過暢通的資訊交流,以非常快速且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從半導體研發、試產到量產等各環節的種種問題,進而加速推動半導體工藝技術開發。
若從技術發展面向來看,楊瑞臨認為,台灣半導體製造仍是 6G、元宇宙等新興技術發展的「關鍵之鑰」。
他表示,若半導體製造無法聚集在台灣的生態系,對全球新興科技發展才是風險,恐讓研發過程跌跌撞撞,成本高、滲透率的提升速度趨緩,最終導致人類享受新科技的速度也因此變得緩慢了。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若是全球半導體主要參與者都要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土供應鏈,預計會推升半導體整體價格上漲 35% 至 65%,這代表所有電子產品設備價格也會因此上漲。
經濟部則強調,台積電製程精密繁複,須數百道製程工序,光本身供應商就將近 400 家,想要將台積電或其他半導體公司長期建立的基礎設施複製到其他地方,「即使耗費巨資也幾乎不可能。」
楊瑞臨認為,半導體的先進製造研發、試產、前期量產都仍應以台灣為重心,待量產順利後,可配合國際需求將部分產能移轉,如台積電赴美日設廠,協助全球在半導體供應鏈重整上進行最佳配置。
如同張忠謀所說,若台海戰爭爆發,美國要擔心的遠不僅是晶片製造問題,而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增加美國的半導體製造將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他希望大家保持友誼,「能成為所有人的晶圓供應商,是台積電成功的原因。」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