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洪水、乾旱、熱浪等極端氣候,在亞洲、歐洲、美洲輪番上演,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居民能夠置身事外;淨零排放迫在眉睫,這也讓全球不少科學家不斷開發新技術、新應用,期望透過新方式,讓全球氣候暖化問題獲得控制。
2022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FUTEX 未來科技館淨零排放專題論壇今年邀請到瑞士 Energy Vault 總裁 John Jung、冰島新創企業 Carbfix 營運長 Edda Sif Pind Aradóttir 以及來自澳洲的 Yarra Energy基金會營運長 Dean Kline 等三位國際重量級講者,與台灣交流全球矚目的淨零新技術。
重力儲能是瑞士 Energy Vault 的核心技術,這項技術透過多個起重機,將複合材料製成的水泥塊堆疊成塔,在需要用電時,讓一桶桶的水泥塊從高處落下,以位能帶動發電機運轉,又稱作水泥蓄電技術。
目前,Energy Vault 旗下總共有重力儲能、電池儲能和儲能管理整合平台等 3 種解決方案,期望透過全新儲能方式,大幅削減能源成本,並確保電力可靠性。
馬斯克也關注,碳捕捉技術正夯!
而水泥、石化、鋼鐵等都是碳排量大的最「髒」產業,有沒有可能在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層之前,就先阻擋下來呢?這時就需要受到世界所有企業共同關注的技術:碳捕捉。事實上,就連特斯拉 CEO 馬斯克(Elon Musk)都相當看好該技術的未來發展性,甚至為碳捕捉大賽資助近 30 億台幣,為的就是從世界各國找出「除碳大師」。
冰島的 Carbfix 便以碳捕捉、碳封存技術,在全球獲得關注,更在馬斯克舉辦的碳捕捉大賽 XPRIZE 除碳計畫中與其他兩位合作夥伴共同贏得 2 個里程碑獎。
Edda Sif Pind Aradóttir 指出,大自然原本就會將二氧化碳封存於樹木、植披以及岩石裡,而 Carbfix 正是向大自然學習,運用創新科技來加速這道程序。
檢視 Carbfix 開發的這項新技術,不僅技術安全、沒有外洩風險,而且風險低、成本也低,每噸二氧化碳處理成本僅約 25 美元,就連硫等其他常見的工業氣體,也可以利用這些技術進行捕捉。
Edda Sif Pind Aradóttir 以冰島地熱發電廠為例,她說,這座地熱發電廠將廢氣引導至洗滌塔裡,二氧化碳會在高壓下溶解於水之中,這個原理就跟氣泡水機的原理是一樣的;之後,只要將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灌注至岩層永久封存,2 年內,二氧化碳就會轉化為岩石。
地球暖化溫度逐步升高,Edda Sif Pind Aradóttir 說,如果地球升溫必須控制在 2 度以內,那意味著,未來 4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減少 1 兆噸以上,而她也期許,透過Carbfix碳捕捉與碳封存技術,來協助全球減碳 1000-2000 億噸。
澳洲社區實證電池儲能新技術,能降低石化發電帶來的碳排量
澳洲 Yarra Energy 基金會則透過電池儲能技術,來為社區打造大型儲能站。
白天,民眾家中的屋頂太陽能板發電後,將電力儲存進社區電池站,待晚上需要使用時,再將電力輸往社區居民家中,若有多餘的電力,還能往電網輸出,為社區居民賺取一筆「回饋金」。
與台灣不同的是,澳洲白天有相當大比例來自於太陽能供電,而晚上的供電則大部分是來自於石化發電;Dean Kline 表示,儲能系統若能在夜間啟用,就能減少石化發電、二氧化碳排放,不但有助電費下降,對於整體電網的電壓、頻率調節也會有明顯助益。
Dean Kline 表示,2050 年時,市場預料儲能需求將較現在增加 30 倍;看準儲能效益,澳洲政府也打算投入 2 億澳幣,在全國增設 400 個社區電池。
全球都在積極推動節能減碳,預料這些新科技逐步上路後,將有機會大量降低溫室氣體對地球帶來的影響,期望讓氣候變遷不再劇烈,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乾淨的地球。
此次 2022 台灣創新博覽會(TIE)FUTEX 未來科技館淨零排放論壇上也邀集了國內產官學講者,包括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國科會自然處處長羅夢凡、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林法正以及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哲淵,共同就「科技助攻迎向零碳未來」為題,深入討論去碳化國際趨勢、綠領人才培育等重要議題。
延伸閱讀:【2022 未來科技館】踏上淨零排放綠色浪潮!台灣如何超前打造「綠領」人才庫?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