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未來科技館】延續台灣半導體未來十年競爭力!產官學看法一致:人才是首要關鍵

半導體科技日新月異,過去 20 年來,全球半導體從微米走向奈米時代,接下來的十年,奈米也將走向埃米(Å)時代;在這未來的關鍵十年裏面,半導體要面對的不單是技術的挑戰,更得要面臨全球地緣政治情勢所帶來的變化,要如何鞏固台灣半導體未來十年的競爭力,產官大老、學者一致認為「人才」是首要關鍵。

2022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FUTEX 未來科技館開幕專題論壇,今年邀請了國科會工程處處長李志鵬、台大電機系暨光電所教授吳志毅、陽明交大創新研究院總院長孫元成、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瑞昱半導體發言人暨策略與事業拓展副總黃依瑋等產學專家齊聚會場,以「延續半導體榮光!打造下個十年產業競爭力」為題,共同深入探討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未來。

在探討半導體的未來之前,得先來談談台灣半導體產業為什麼能夠成功。

黃依瑋認為,台灣這座科技島上,擁有 IC 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一整段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同時,台灣人才也相當有紀律,能精準執行半導體每一段流程,這就是台灣能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爭得一席之地的主因。

小晶片堆疊技術不僅是大商機,更有望延續摩爾定律

然而,引領半導體近半世紀發展的摩爾定律,卻在此刻遭業界大老質疑,恐將逐步失效,這是否意味著半導體也將進入另外一個全新發展時代,引發了各界諸多討論。

NVIDIA 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認為,從 7 奈米開始,摩爾定律曲線就開始放緩,雖未到止步不前的程度,但等於失效;英特爾卻認為,透過技術、設備與生態系合作,摩爾定律在 10 年內仍有效。

各界對於摩爾定律是否失效各有不同看法,但盧志遠認為,台灣的工程師相當聰明,將過往以平面發展為主的處理器結構,改為立體推疊結構,發展出小晶片堆疊等新技術,這都可以讓摩爾定律延續更久。

他話鋒一轉談到人才的重要性。盧志遠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需要人才,需要政府大力給予教育資源、持續培養人才,台灣半導體產業才能在未來十年維持現在榮景。

學界也明白,半導體產業求才若渴,孫元成說,台灣已有許多學校逐步成立半導體學院,為的就是希望更好地整合教育資源;而吳志毅也提出新觀點指出,過往,台灣半導體產業從業人員大多是男性,但很多時候,女性對於研發計畫執行更加謹慎、細心,台灣應該要鼓勵更多女生拿工程師學位,培育更多的女性工程師。

台灣早已看到未來科技趨勢!

展望未來,在半導體新技術發展的此刻,政府也看到了產業發展需求,而提出多項專案計畫,涵蓋創新醫療、通信、人工智慧、半導體、量子運算等領域;李志鵬表示,半導體技術持續研發的同時,台灣也必須持續投資 3D 封裝、量子運算等新技術,並透過新材料研發,為半導體技術找到新路。

對於科技發展方向,盧志遠很明確地指出,「台灣早已經掌握了元宇宙、量子運算等未來科技新方向,只不過,這些全新技術仍然在發展中,會採用哪一種研發平台、哪一種材料,目前都還是未知數,但對於科技圈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全新時代。」此外,黃依瑋也看好電動車將會是 IT 企業的新機遇。

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許多新挑戰,但同時也有許多機會正等著台灣半導體企業突破,如能抓住新技術、新趨勢,台灣半導體將有望打造下一個黃金十年,持續站穩領先地位。

延伸閱讀:【2022 未來科技館】高通、SiFive、Chain Reaction 國際重磅講者齊聚!未來半導體技術將有何關鍵發展?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