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年德國已是全球工業大國,在諸多領域都位居領導地位。不過,前總理梅克爾在當時已看出危機:勞工短缺、專業技藝傳承不易等問題將讓該國的優勢逐漸流失,因此決定推動工業 4.0 政策,透過數位化概念與新科技的導入為將來做準備。
「現在的台灣,也面臨了十年前德國的問題,不過我們多數製造業者在數位轉型方面的思維與作為仍然不足。」科勝總經理鄭孟宗提醒業者,如果不改變,企業的競爭力將會被逐漸削弱,最後被邊緣化。
數位轉型複雜難懂,如何強化企業韌性?
台灣從 2012 年開始推廣智慧製造概念,而科勝科技早在 1989 年成立時就已聚焦自動化工程領域,並於 1998 年取得全球自動化整合軟體領導品牌 Wonderware 的台灣總代理權( Wonderware 目前已經併入 AVEVA ),之後又引入英維思 ( Invensys ) 與施耐德(Schneider)的軟體、PLC、功率錶(Power Meter)等產品。
科勝除了代理銷售國外知名自動化軟硬體產品外,也設立 R&D 部門,積極強化研發能力,提供更彈性化的客製設計服務,並且擴展全球布局,除了高雄總公司與台中、新竹、桃園、台北分公司外,在中國一二線城市及新加坡都已設立據點。
透過綿密的服務網、多家國際頂尖品牌代理和 30 餘年的專業經驗,科勝的產品服務廣獲業界青睞,「我們擁有台灣工控業界最大的客戶群,每年持續服務的大型企業老客戶超過 200 家。」
科勝專案應用業務處處長陳錦志接著點出數位轉型對製造業的重要性。他提到這幾年的中美貿易戰與 Covid-19 疫情讓全球產業環境驟變,製造業的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困境,製造業必須具備韌性體質,提高敏捷性與彈性,在多變的環境快速做出應變決策,維持有效營運,降低危機造成的影響,「而企業要強化韌性的最佳做法就是數位轉型。」
雖然數位轉型的製造業的重要性如此之高,但仍有不少台灣業者抱持觀望態度。鄭總經理認為,原因出在「工業 4.0」、「AI 人工智慧」、「智慧製造」等應用概念既多且太專業,「連產業專家都會在這些名詞中迷路,更何況是製造業者。」因此他建議製造業必須善用外部專業力量,才能將工業 4.0 與數位轉型從口號化為可實現的目標,「科勝的解決方案就可以協助製造業者逐步打造數位系統,落實智慧化願景。」

產業自動化最強推手,盤點 IT/OT 整合的 4 大挑戰
科勝長年站在第一線,是帶領台灣產業攜手邁向自動化的第一批開拓者,30 年來協助大量製造業客戶導入自動化系統的經驗,讓科勝充分了解產業實際的痛點與需求,從而打造最適化的解決方案,讓工廠內的 OT 與 IT 兩端系統無縫鏈結。
整合 OT 與 IT 是打造智慧製造系統的必要工程,不過科勝產品銷售服務處處長胡景翔坦言,目前台灣製造業在這方面的狀況並不理想。傳統的運作模式和營運思維,讓台灣製造業在 IT 與 OT 系統整合時,會遇到以下四大挑戰:成本考量、思維轉換不易、轉型動力不足、整合難度高。
首先,台灣企業在 OT 與 IT 系統的強化、建置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因此業者大多先採取觀望態度。第二,過去的生產模式並不重視資訊整合,要在短時間內轉換思維本身就是一大挑戰。第三,目前台灣法規並沒有強制要求企業數位轉型,因此製造業並沒有「一定要」推動的壓力。第四,過去市場沒有完善易用的系統,因此多數系統的整合性不高,無法快速相容製造現場紛雜的 OT 設備,也難以同時顧及 IT 的高安全性與 OT 的高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