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半導體人才轉職的最好時機!撙節、精簡人事大風吹,求職市場機會變少了

疫情衝擊市場水溫多變,年初的搶才大戰,如今有了新發展!在疫情爆發初期,半導體產量衝得太高,導致當時所下的訂單與實際產能及終端消費者需求,產生不對稱的現象。如今,半導體前景撲朔迷離,眾多分析指向市場多動盪,半導體產業針對人力招募的策略開始急轉彎。

《科技報橘》與某 IC 設計公司人資主管了解狀況,解密創 7 年新高、被稱為「國安問題」的科技人才荒如何影響半導體市場,下一個十年又該如何面對。

台清交成學生只想去台積電,IC 設計業者應務實求才

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22 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半導體產業在未來三年恐怕要繼續缺工,且即便近年在中美科技戰與疫情肆虐下,台灣半導體產業不斷增值,多數廠商都無法覓到適合研發的人才。

該名人資主管表示,當景氣不佳、企業風氣偏向撙節,業者都應審慎思考:究竟需要的是「人才」還是「人力」?

「像是台積電南科廠一定需要人力,需要他們依照嚴謹的 SOP 去維護機台。」他表示,因為台積電開出來的薪酬與獎金具有高度磁吸效應,大部分電機科系畢業生仍然會嚮往台積電。

如今,在所謂「頂尖人才」稀缺、人力需求又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從 IC 設計業者的角度來看,徵才方式應更趨向保守、嚴格,招募流程上也要比以往更複雜,「對於業者而言,有機會招募到更為優質的人才是好事。」不過,他也指出,現在的徵才市場對勞工而言較為不利,除了門檻拉高,每個人力所需承擔的工作勢必增加。

只是,謹慎求才還不夠, 該名人資主管表示,IC 上游業者想要快速止血、填補短期人才缺口,勢必要另尋他法。他指出,業者得調整團隊樣貌、放眼海外,往東南亞發展團隊。例如有些企業就在印度、中國成立團隊,以較寬標準招募人才,讓原先做後端的工程師進行培訓、拉長訓練期,打破過往期待員工能迅速上路的想法。

♦︎ TO 推薦閱讀:台灣半導體人才全球企業瘋搶!國外企業開加倍薪資搶才

科技人才荒成國安問題,下一個十年怎麼走?

不過,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半導體工程師被視為「爆肝產業」吸引力低,以及中國重金強勢挖角台灣人才,下一個十年整個半導體產業面臨的人力缺口勢必會更嚴峻。

有不少分析疾呼,每年電機電子領域的畢業生,連一家台積電都不夠用,到底該怎麼辦?IC 設計龍頭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曾公開投書指出,台灣科技人才荒,不論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新興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能力已經落後甚多,若高中及大學教育在培育科技人才上偏廢,恐怕動搖國本、形成國安問題。

從產業內部的人資主管的觀點來看,業者想永續發展,必須有「向下紮根」的思維。例如瞄準蛋白科系如物理、光電系所的學生,讓更多非台清交成電機、電子學院的學生能有管道進入產業。業者分析,擴大產學合作,半導體產業才有辦法從教育端培養人才,而非排擠傳產及自動化產業的需求。

因應缺才情勢,政府也於 2021 年 5 月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以「培育高階科學技術人才」為宗旨,正面迎戰科技人才荒的問題。而台清交成四所大學也緊接著在同年 10 月成立了「半導體學院」,期待能吸引國際學者來台授課,並試圖打破過往規則,讓教授的研究題目更貼近產業所需。

當科技人才問題亮起紅燈,IC 設計巨頭及內部人資管理者也紛紛提出憂慮。也許人才分配不均、上下游人力失衡的問題,除了企業與政府一同協力、以教育作為核心解方,業者也得思考要如何開展人才生態鏈,讓半導體人才獲得挹注,保障台灣的「護國群山」在國際產業鏈中站穩腳步。

「台灣製造業不缺會解決問題的主管,最缺的是會帶人的主管。」— MAYO 鼎恒數位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簡士評

好評加開 > 2023 AIoT 智慧製造論壇線上場<

MAYO 科技、波士頓顧問公司等產業領導者,帶你躍上 AI 半導體產業的最新趨勢!

(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