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馬達讓節能立竿見影?ABB 用強大技術能量,助攻企業落實 ESG 目標!

ESG 成為近年企業營運的重要指標,《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指出,除了地球環境需要永續維護外,ESG 指標也成為投資人評估企業效能的重點,換言之,現代企業主事者對社會責任的態度與做法,已不能再像以往停留在行有餘力之際才偶一為之的進行,必須將之視為競爭力的一環。

不過 ESG 涉及層面廣泛,相關策略的效益浮現速度偏慢,製造業者在順應新的永續經營潮流下也見困難,對此 ABB 運動控制事業部馬達與發電機變頻器資深業務經理洪健哲建議製造業可從最基礎的動能設備「馬達」著手,「此舉對節能減碳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製造業同時也能省下大筆的電力支出,可以實現企業與社會共生、共好、共榮的願景。」

洪健哲經理指出,企業若先從設備馬達著手,對節能減碳則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圖片來源:科技報橘

製造產業不斷創新,企業如何導入新思維因應變動市場?

相較於快速迭代的消費性產品,製造設備的更換頻率較低,洪健哲分析原因有三,一是製造業向來追求穩健成長,設備異動並不頻繁。二是生產設備與產線製程緊密相連,關鍵設備更換有可能牽一髮動全身,因此會盡可能維持既有生產模式。三是台灣電價低廉,並未合理反映至企業的營運成本,節能設備所省下來的電費仍不足以成為廠商更新設備的誘因。

洪健哲補充:「不過現在產業出現變化,這三大因素背後的環境與考量已經消失,面對新市場,業者必須要有不一樣的思維與作法。」

ABB 運動控制事業部馬達與發電機業務經理陳彥成接著點出,這幾年新一波工業 4.0 浪潮來襲,全球產業進入智慧化革命,當競爭對手紛紛導入新式設備為自身賦能,製造業者已無法再像以前一樣以不變應萬變。除了產業內部的變革外,外部壓力也逐漸加大,台灣這幾年已進入能源轉型期,今年工業用電調漲15%,未來的電費只會逐漸上漲,如不即時採取動作,持續飆升的電費成本將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

「正如洪經理前面所說,要解決此問題的第一步作法就是更換馬達。」陳彥成接著表示,根據統計,馬達是佔全球用電比例最高的設備,在馬達幾乎無處不在的製造場域中,此設備所衍生的電力費用更為驚人,他指出由於過去工廠內的機台大多為直流設計,因此現在多數台灣業者仍使用高耗電的直流馬達,「我建議可以改為耗電較低的交流馬達,像是感應馬達,就可以省下 1020% 的電量。」

陳彥成經理認為,對製造業來說,ESG 策略的成效必須長短兼具,而 ABB 的技術能量正好可協助企業省下大量成本 。圖片來源:科技報橘

ESG 為企業長期之戰,高效能馬達卻可立即見效?

除了馬達,變頻器也是重點,陳彥成點出,工廠各處充滿了大小馬達,像是為系統設備降溫的風扇、抽水泵浦、壓縮機等,這些馬達大多是 24 小時定額定速轉動,如果能搭配變頻器依照場域環境當下狀況調整轉速,將可省下大筆電費。

「對製造業來說,ESG 策略的成效必須長短兼具,碳盤查、碳中和乃至於零碳屬於長期成效,高能效比馬達的更換效益則可即時呈現,快速有感的反映在電費成本。」

ABB 作為全球工業設備大廠,長期深耕馬達與變頻器領域,已累積起龐大的技術能量,旗下的產品組合可協助製造業確實達到節能目標。陳彥成以 ABB IE5 等級同步磁阻馬達和變頻器搭配的組合為例,同步磁阻馬達問世已有多年,但因受架構限制,效能無法完全發揮,ABB 的變頻器則可解決此缺點,「除了可以讓同步磁阻馬達擁有永磁馬達的穩定轉速與鼠籠式感應馬達的簡易架構外,還具備了高效能、高可靠性與易維修特點,已普遍應用於全球市場。」

「除了上面的同步磁阻馬達外,ABB 還有許多架構、應用方向都不同的馬達。」陳彥成接著介紹同為 IE5 等級的 EC Titanium 超高效率馬達,這款產品也是同步磁阻架構,差異之處在於此產品整合了變頻器,使用者只要接上電源就可透過變頻器控制馬達,省去傳統做法的配線與安裝的工時人力。

在應用方面,他則介紹了 ABB 專為冷卻水塔設計的直驅式永磁馬達,一般傳統冷卻水塔的動力架構是由傳動軸、齒輪箱與馬達三大設備組合而成,ABB 的解決方案則可直接由馬達帶動風扇,在省去傳動軸、齒輪箱這兩大設備的同時,架構的機械耗能也可同步降低同時搭配變頻器的使用,可以節省 35-40% 的電力。

ABB 最新技術助攻企業省下營運成本,更深耕永續目標!

對於同樣是運動控制產品線的變頻器,ABB 則透過先進的軟硬體技術賦予智慧化功能,「最新推出的解決方案是在旗下的變頻器產品中內建感測器,讓馬達可依據周邊環境的溫度高低調整風扇轉速。」這種智慧化功能不僅可以節省電力,馬達也能因為不需長時間轉動延長使用壽命。

洪健哲最後指出,地球環境持續惡化,ESG 已成為全球企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面對淨零碳排議題,電力與自動化無疑是最重要的技術,ABB 深耕這兩大領域多年,在此領域擁有業界最先進的技術能量,「因此我們早已將協助企業節能減碳視為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未來我們除了持續強化研發,也會將過去累積的成果轉化為產品與服務,與產業攜手共創永續未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