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是私人太空旅遊元年,你八成聽過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這位千億富豪致力於將人們送進太空邊緣;或者布蘭森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以冒險精神著名的他正努力推動太空次軌道旅遊;當然還有馬斯克的「SpaceX」多次發射火箭成功,目前太空中已存在將近 3,000 顆 SpaceX 星鏈衛星。
而這場富豪間的私人太空競賽,最新加入者是美國一位加密貨幣億萬富翁 Jed McCaleb,他成立了一間名為「Vast」(意指浩瀚無窮的)商業航太公司,開發人造地心引力(artificial gravity),為人類移民太空站鋪路。
♦ TO 延伸閱讀:唯有 SpaceX 可以超越 SpaceX!只花 7 個月,衛星發射數量已超越去年最高紀錄
放眼太空的瑞波幣、恆星幣創始人
McCaleb 在加密貨幣圈裡多次創業、稱得上是幣圈先鋒,目前共成立或協辦了三間著名的加密貨幣公司。
在中本聰創建比特幣之後,他創立了一度成績斐然,如今卻惡名昭彰的加密貨幣交易所「Mt. Gox」,2010 至 2013 年間,Mt. Gox 處理了全球超過 70% 的比特幣交易;他不久便出售公司股份,Mt. Gox 也在一年後,遭遇重大駭客攻擊,申請破產。
2012 年 McCaleb 共同創辦了「Ripple Labs」並擔任技術長,所發行的瑞波幣(又稱 XRP 幣)一度超越了以太坊,成為市值第二名的加密貨幣,然而由於創業夥伴之間的不和睦,McCaleb 很快就離開了這間新創。
他的下一個創業成果誕生於 2014 年,名為「Stellar」,所發行的恆星幣(XLM)被外界視為 XRP 幣的衍生產品;它是一種去中心化協議,旨在解決國際間的跨境交易瓶頸,發展頗為快速。
而 McCaleb 的創業下一步,將目光投向了浩瀚宇宙。
♦ TO 延伸閱讀:【礦工掰掰啦】以太坊正式完成合併!合併後以太幣有大漲嗎?
「地球有限且脆弱,太空則無比遼闊。」
這間航太新創「Vast」的成立宗旨,是要開發出具有人造重力的太空站,人類社會就能擴張至太陽系以外,在宇宙定居、工作,創造出更廣闊的未來。
在這之前,規劃完整的基礎建設是必要的一步,而國際太空站即將在 2030 年退役、NASA 則宣布重返月球計畫,研發重心轉變,這些都為私人太空旅行/旅居、低軌道衛星等宇宙商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至於 Vast 提出的構想,幾乎是一份史無前例的商業藍圖,高難度、高風險,尤其創辦人又是位非航太工程背景出身的幣圈天才。
McCaleb 相信人類不僅正迎來史上規模最大的衛星競賽,更處於航太活動大爆發的開端,太空站需求將節節攀升,市場競爭漸趨激烈,價格也會自然跟著下滑。
♦ TO 延伸閱讀:台灣太空生態系準備點火!美創投 Infinio Capital 正式來台啟動投資計畫
人造重力讓我們在宇宙裡住久一點
不同於國際太空站或其他私人太空站計畫,讓太空人在微重力狀態下漂浮生活,Vast 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只要建太空站,更要發展人造重力,以解決微重力環境無法久待,否則可能導致人類視力退化、骨質密度流失的困境。
儘管現階段 Vast 尚未公開此「人造重力太空站」的產品細節,技術工程難度可見一般,但我們能預期的是,未來私人太空旅行趨勢,將會往天數更長的「旅居」方向發展,「定居」太空也不會再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
♦ TO 延伸閱讀:台灣衛星實力堅強,可直攻太空殖民?火箭阿伯:「鴻海眼光可放遠!」
發展近況與未來方向
Vast 目前正大力招募團隊人才,且不避諱從 SpaceX、藍色起源等航太前輩挖角,像是先前任職於馬斯克旗下的德籍航太工程師 Hans Koenigsmann,後來就選擇加入 Vast,成為重要技術顧問之一。
雖然究竟有多少人會願意在地球 500 英里上空旅居,相關消費者需求還很模糊、難以估算,不過 Vast 團隊已定調了產品目標客群,包含 NASA 或其他國家的宇航局太空人、瞄準一般消費者的宇宙觀光旅行,還有企圖發展太空事業的企業客戶。
♦ TO 延伸閱讀:見證台灣太空產業發展「擺脫嬰兒期」!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最快明年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