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袋掏出竹蜻蜓,裝上頭頂,就能從地面直線升起,在 3D 立體維度中任意移動,用上帝的視角鳥瞰世間,無人機的發明彷彿實現了許多人小時候的夢想。

但無人機能做的遠比此多更多,無人機的應用模式多元,不管是從高空勘查到娛樂表演,從農業照護到物流運輸,近十年來,無人機科技大爆發,在烏俄戰爭中,全球也見識了無人機能尋找敵方目標,並發動攻擊的效用,使有限的軍力得以擴充。

中國無人機頻擾台,到底該打或不打?

無人機在軍事上能發揮的利多,甚至已經改寫了戰場上的遊戲規則,在全球許多衝突地區,無人機已經是奇襲的重要工具。

台海兩岸的情勢詭譎,近期更面臨不時來自對岸,在灰色地帶的衝突挑釁,無人機侵門踏戶地入侵金門領空,這惱人的跨界飛行物,「打或不打?」

社會各方大德討論熱切,經緯航太董事長暨創辦人羅正方肯定地說:「當然要打。我的主張是不管民用還是軍用,只要進入我軍的堡壘要塞上方,只要一進入領空就一率擊落,不能有任何懸念。」若是有所顧忌而放任,這不僅是向對岸傳遞錯誤訊息,也削減民心士氣,而總統也終於下令國軍可適時採取強力措施反制中共無人機侵擾。

甚至,羅方正建議在前線佈署無人機,除了偵查情報外,利用無人機作巡檢,「該有的陣勢跟武器還是要拿出來。我們必須要準備起來,而最廉價跟有效的方式,就是發展無人機。」

農業工業都拚 4.0 ,那國防 4.0 何時才會來?

台灣已是無人機製造大國,八月中旬「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在嘉義揭牌,小英政府宣示台灣要積極提升國防自主及不對稱作戰能力和能量,無人機產業將是接下來發展的重點。

除了軍用外,在智慧 4.0 的時代,各產業、領域都可借助無人機的監控、巡邏及收集資訊,如橋梁監測、急難救助,甚或商業的物流遞送。如農業面臨高齡化,勞動人力不足,農業自動化,藉由無人機進行智慧噴灑,裝設感測器收集田中資訊,提早掌握稻熱病或掌握其他的病害。製造業中的智慧製造亦然。

平日民間的無人機能夠大量地簡省人力投入,而民間嫻熟的操作運用無人機的實力,及收集累積的國土地理資訊,在戰時就是重要的情資,都能投入成為台灣自我保衛的環節。羅方正說:「概念就是後備無人機,平常就是民用,但如果真的需要可以隨時轉軍用。」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 Nolan 導演 2017 年執導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故事描述二戰時,英國致力把受困於歐陸的英國遠征軍從敦克爾克海灘撤回,因時間緊迫與情勢逼人,皇家海軍號召徵用民間的船隻,前往前線援助士兵。

電影中最動人的一幕,是在那茫茫的海面上出現了無數的民船,為士兵們帶起的希望。民用轉軍用,軍民一心,這或許就能很好說明了羅方正所說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