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車(GM)旗下的無人駕駛品牌 Cruise 正為 2025 年部署, 期待能透過自研晶片降低成本、增加產量。Cruise 原先使用的是 NVIDIA 量產的晶片,如今效法特斯拉,將以自製晶片取而代之。
「當時我們很難協商,因為 Cruise 的自駕車產量很少,但我們現在覺得,必須要自己掌握命運。」 Cruise 硬體工程負責人 Carl Jenkins 在洛杉磯一場工作坊中指出。 Cruise 本週首度公布它們自製晶片的細節,表示自製晶片能讓全電動自駕車款「Cruise Origin」在不需要踏板或是方向盤的情況下被驅動。
Carl Jenkins 表示,為了自產晶片,他們得進行必要投資,但這些成本都能在 Cruise 規模化量產自駕車後回收,尤其是會使用到多個晶片的自駕車款,更能有效降低成本。
Cruise 執行長 Kyle Vogt 週一(12日)指出,自產晶片絕對會幫助 Origin 在 2025 年時「擊中成本的甜蜜點」。不過, Cruise 並未透露他們具體投資多少資金在研發與量產晶片。
♦︎ TO 推薦閱讀: 【自己的晶片自己做】福特出手解決晶片供應問題!還全面支援美國汽車產業
已自研 4 種晶片,關注 RISC-V 架構動向
截至目前, Cruise 量產了 4 種自家晶片,其一為運算晶片「Horta」,另一為負責處理感測器數據的「Dune」,第三款晶片將應用於雷達,第四款晶片的細節 Cruise 則尚未宣布。
據了解,這些晶片將協助降低車輛運轉的耗能,並增加里程數。一名分析師指出,汽車品牌紛紛加入晶片製作的行列,嘗試掌控供應鏈以及產品研發的過程,「但是否真的能成功,又是另一回事,因為製作晶片本來就不容易。」
事實上, Cruise 並非首家決定自產晶片的汽車品牌,特斯拉近年也垂直整合技術,並自研晶片,讓特斯拉得以在疫情期間躲過其他汽車品牌所面臨的晶片短缺危機。
2021 年時,福特汽車( Ford )也與半導體商格羅方得(GlobalFoundries)合作,解決對多功能晶片不斷增長的需求,也讓福特得以垂直整合關鍵技術、取得更完整的獨立性。
《路透社》指出, Cruise 目前緊密關注 RISC-V 架構的動向,因為 RISC-V 具備成本低、開源等特點,對於汽車製造商比較有利。
Cruise 矽谷負責人 Ann Gui 也表示,他們正與一家亞洲的晶片製造廠合作,希望能自行量產晶片。該家製造廠的更多細節則暫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