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升數位經濟商機,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2021 年台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達 4,303 億元,年增率 2 成以上,且網路銷售額已占整體零售業超過 1 成業績。
電商業績氣勢如虹,但針對線上購物、在數位平台上消費的風險討論也接踵而來。為保障消費者隱私,避免使用者的網路活動、數位足跡被不當搜集與使用, Google 在 2020 年初就宣布將逐步淘汰瀏覽器裡的 cookie 技術,不再追蹤用戶的跨網頁瀏覽的數據。
蘋果也在去年增加「App 追蹤透明度功能」,讓 App 得經過用戶授權才能搜及其使用數據。
在隱私權意識抬頭的趨勢下,業者如何在合理的個資使用範圍做到精準行銷、打造客製化服務?而近期討論得沸沸揚揚的《數位中介法》,又會對現正崛起的數位經濟造成有什麼衝擊?
本集《全新一週》邀請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下稱 DEAT)理事長彭仕邦來解答。
人人皆數據人的生態,個資保存規範如何真正落地?
DEAT 理事長彭仕邦認為,在數據被稱為新一代石油的現在,消費者在電商網站、共享經濟平台,以及社群媒體等各種數位平台上活動時,必須擁有 Data man(數據人)的意識。
所謂 Data man 指的是現代人在數位平台享受服務時,其實也在替平台貢獻大量的第一方數據(First-Party Data),例如會員註冊資料、購物偏好等。彭仕邦指出,尤其現在無論老人、小孩,幾乎人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到睡前最後一件事都是滑手機,等於無時無刻把資料注入到平台上的大數據池中。
在人人都是 Data man 的生態下,政府出手監管,制定數位平台業者搜集、利用消費者個資的規範,雖是必要,但究竟能不能發揮實質作用?彭仕邦以近期討論熱絡的《數位中介法》為例,該法雖參考自歐盟的數位服務法 (Digital Service Act, DSA) 研議而成,但其中光是對納管對象的劃分方式,就可能讓政策很難真正落地。
彭仕邦解釋,數位平台上的商業模式日新月異,很難用傳統的行業別、服務項目來劃分。
「像以亞馬遜為例,多數人會認為是以電商購物為主體,但其實亞馬遜最賺錢的是旗下雲端服務平台 AWS。「由於平台經濟的業態多元創新,規範上很難認定誰是哪種產業,誰該被納管,法案很難一體適用。」
法規難一體適用,了解產業運作、痛點才能有效監管
彭仕邦認為,政府若想擘畫更完整、實用的個資規範,需要更有效的雙向溝通。「先了解國內數位平台經濟產業的心聲、實況,才能讓制訂出的政策真正保障到消費者權益。」
以 DEAT 成員的觀點來看,成立自2017年的 DEAT,協會成員原本多是共享經濟業者,如今匯集國內外企業,有跨國品牌,也有本土新創,類別也從共享運具、外送平台,跨足旅遊、通訊及線上學習平台,食衣住行育樂全包辦。
彭仕邦指出,其實多數協會成員不太會因爲搜集數據的規範變動(例如 Google 取消 Cookie 技術),而遭受衝擊,因為他們手中早已握有足夠的第一方數據。但在網路產業競爭激烈的狀況下,消費者給平台的機會是如此珍貴且短暫,一搞砸就沒有第二次機會。
此外,根據 KPMG 台灣卓越客戶體驗調查報告顯示,98% 的消費者在乎他們的個人資料如何被企業運用。業者也不會冒著讓顧客資料外流、濫用的風險,做會讓顧客有疑慮的行為。「平台業者其實比政府更在意能不能得到客人信任、保障消費者權益。」
業者最在乎的,其實是如何提升使用者對平台的黏著度、體驗滿意度。彭仕邦解釋,由於數位平台讓消費體驗突破時空限制,現在業者面對的挑戰,除了服務要轉型的更便利,以及對目標族群的重新設定與策略,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做好平台的管理。
輔導業者發展自律管理方法,更能加速保障消費者權益
「良好的平台管理,才能讓消費者更喜歡使用平台的產品與服務。」彭仕邦指出較成熟的數位平台,像是 Ubike,如今都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維修管理流程,有人定期拉車、保養車輛,確保民眾在需要時,能取得功能完善的腳踏車。
因此,彭仕邦認為,比起以法規強制規範,如何協助業者找到最有效率的「自律」方法來管理平台,包含消費者個資的搜集與使用,讓平台更受消費者信賴與歡迎,也許才是最佳解法。
「 DEAT 的未來願景,希望能成為政府、業者以及消費者 3 方的溝通橋樑。」彭仕邦說道。業者方面,不僅國外品牌進來能從協會這邊取得溝通管道,本土數位平台在發展期間,也能從協會得到所需資源與支持。
政府方面,適逢中央政府的數位發展部將於 8 月底成立之際, DEAT 也希望能將產業訴求、國內外企業案例與觀點,整理給相關單位,讓相關單位能更快速、全面掌握社會當下關切的議題,讓業者與消費者的心聲成為行政依據,甚至是成為政策的配套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