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使用者體驗,就避免 18% 訂單流失!金流科技新創 TapPay 分享日本創業經

近年來,日本積極發展並培育新創,終於成功登上全球新創圈排名 Top 10。而許多台灣新創看見商機,也紛紛選擇赴日發展,希望藉由台日文化的激盪,帶來新的合作動能或創新。

金流科技新創 TapPay 跟著客戶一起乘著趨勢出海,究竟,他們在登陸後,遇到了哪些資金、技術、產品層面的挑戰?又學到了什麼新創出海的秘辛?本集《全新一週》邀請到 TapPay 創辦人暨執行長莊凡頡 Steven 來為我們親自解密。

出海創業如何征服日人的心?展現完整誠意最重要

TapPay 其實早在 2019 年便已在東京設立了辦公室,然而,正要進入籌畫階段便遇上了疫情,因此放緩了腳步,預計將於 2023 年正式進軍日本。 TapPay 表示,之所以選擇日本做為海外據點,其實主要是為了協助客戶解決問題。許多台灣廠商開發了具有特色及創造力的產品,想帶著成果前往日本發展。為了解決客戶出海後的挑戰,TapPay 就這樣跟著一同出海了。

莊凡頡指出,電商新創要出海,主要會碰到兩大問題:金流與物流。對新創來說,金流方面要解決順利收款,以及稅務相關問題;物流則要順利將貨品運送出去,並用合理成本進行配送。TapPay 主要專注解決客戶落地後的金流問題,而物流方面則選擇與值得信任的當地團隊合作。

莊凡頡將團隊出海的過程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要為台灣電商解決上游問題,需要和銀行、政府進行洽談,這階段相對單純,因為所有文件和流程都十分清楚。莊凡頡分享自身觀察,認為日本需準備許多資料,以與銀行的收單合作為例,在台灣或許只要一週,在日本卻需要檢附詳盡的商業計畫書,內容須包含從過去到未來的五年計畫,讓對方看見誠意。

而下階段則要與日本電商進行合作,面臨的問題想必將更加多元。日本相當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和信任,因此對新創來說,有人在當地接應、引進市場是相當重要的。後續該如何找到合適的代理商和協助銷售的夥伴,也會是新創登陸後的一大挑戰。

封閉市場商機無窮!如何成功打入是最大挑戰

回頭檢視這段出海的旅程,莊凡頡認為,由於日本本身因為地大物博,內需基本上就可以滿足市場,因此自然就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生態圈。

以電子支付來說,假如在當地用 Applepay 綁台灣的信用卡,也未必能成功付款,因為當地的清分清算系統跟國際還是有些差異。而在支付以外,許多文化差異更加明顯,比如日本對於外語的接受度並不高,因此除了旅遊業之外,外國企業與顧客都不會是日本當地企業的主要客群。

綜觀各國的支付發展,多是旨在滿足內需市場,那麼,TapPay 進軍日本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或機會?莊凡頡笑說,這就像是沙漠賣鞋或城市賣鞋的問題,不一定哪邊比較好賣。雖然日本目前很多地方都還不能收感應式信用卡,而電子錢包也同樣是商機無限,但要如何真正打入,則還需要一點時間琢磨

支付不跳轉好方便?需要龐大技術支援

TapPay 最初創立時,便將電商支付的「頁面跳轉」視為主要痛點,並嘗試解決。以台灣經驗來說,消費者願意在網路上購物,表示已經對於網站本身有一定信任度,因此接受度其實並不低,莊凡頡亦認為這樣的即時付款形式有望複製到日本。

至於日本人很在意的隱私權部分,莊凡頡解釋,免跳轉介面其實並不涉及個人隱私,整個過程中,服務端拿到的只有卡號和金額,這是無論跳轉與否,支付公司都必須知道的訊息。

另一方面,TapPay 透過具有識別力的資訊,例如:裝置、行為、歷史資訊等建立了完整的風險控制系統,可以偵測盜刷、保護商家避免損失。同時,TapPay 也會做好完整的去識別化工作,無須得到原始資料,也可以判別盜刷。

莊凡頡解釋,風險模型非常複雜,而關鍵是在於商家所賣的東西。比如說,賣珠寶的商家風險其實遠大於賣手機的商家,而日常用品的變現損失通常也遠高於電子產品,因此,商業本身的風險等級某程度上在一開始就決定了被盜刷的機率。

盜刷問題在各國支付都是嚴重挑戰,過去傳統上會採用跳轉和二階段驗證等方式,然而,莊凡頡指出,經統計,光是在驗證資料這步驟,就會產生約 15~18% 的訂單流失!而 TapPay 為了不跳轉,透過風險引擎去支持其正當性,並提供較好的使用者體驗。

技術是一切核心!掌握技術就能找到新商機

TapPay 以技術為服務核心,技術開發人員約佔台灣總公司的 50~60% 人力,而在日本,則以商務發展為主。

根據自身在兩地發展新創的經驗來看,莊凡頡認為日本人其實很怕失敗,而創業本身又凶多吉少,因此,日本的創業文化似乎不如統計中那樣多。莊凡頡分享公司在日本招聘時的觀察,認為不少日人對於要進新創事業,心中其實是有恐懼的,寧願當一個上班族好好生活。因此,莊凡頡認為,台灣的新創氛圍其實比日本活絡。

莊凡頡總結自身創業經歷,認為許多創業和新的商機,大致都與技術脫離不了關係,也相信,當本身具有一定的技術時,在看未來商業發展可能更會有突破性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