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大規模數位生活與工作升級趨勢,整體上企業需要更快、更敏捷的統合內部 IT 、業務、產品等跨部門組織,以因應外部市場的持續變動。然而,軟體人才長期缺乏,加上疫情衝擊,企業到底該如何加速數位轉型?Low-Code 工具可望填補企業長期面臨 IT 專業工作者不足的問題。

本集全新一週請到台灣微軟商務解決方案事業部副總經理蔡昆錡與金士頓亞太區資訊部資深經理暨微軟 MVP 郭家齊兩位來賓,深入了解企業如何務實應對數位轉型挑戰,以及制定長期數位成長戰略。

新冠疫情、供應鏈重組再加上科技領域的加速發展,人力資源已成企業近年競相布局的重點領域,而在全球 IT 人力稀少、更稀釋掉程式開發人員數量的困境下,投向 Low-Code 與 No-Code 平台的懷抱,成為不少企業的當務之急。

根據微軟在 Inspire 2022 公司大會上的發現指出,到了 2025 年有 70% 的內部應用程式以低程式碼工具去開發。企業只需透過簡易的介面操作與前期設定,就可快速開發出符合條件的應用程式,以及滿足各部門多樣的日常業務、工作執行需求,大幅降低因人才短缺而延宕的工作進度。

根據科技報橘調查, Low-Code 跟 No-Code 工具扮演正向推進企業數位轉型的核心角色,甚至可以帶來一石多鳥的正面效益,包含:推進工作流程自動化、急升市場反應速度,以及最重要的賦能員工,讓非開發者都能透過好用工具發揮更大工作價值。

簡易開發流程,大幅提升組織價值

Low-Code 工具可應用層面非常多,從表單、公文簽核、產生報表到統合部門流程都可以發揮正向效益。

蔡昆錡舉例微軟自身的經驗,微軟公司內部行銷部門過去都會舉辦許多活動,若想統整全公司各部門的活動狀態,使用傳統的 Excel 表格絕對無法因應大量又即時的資料,而嘗試開發新的數位工具,反而更能激發員工創意、活化組織。

這同樣的概念,相對應地也可運用在財務部門、人資部門,多方正向推動公司數位轉型速度。

蔡昆錡認為:「今天若有一種簡單的工具可以幫助大家透過模組化即時調整需求,在時刻應對不斷變動的外部市場下,還可以協助內部員工激發創意、活化整體組織,則不用再被任何開發流程侷限住。

也正因為企業面臨缺人又缺資源的諸多挑戰,才更需要好的工具來補足資源的空白。而微軟一直以來在開發工具的面向上也十分多元,囊括了各個開發階段,比如說集合的工具、可以分享代碼的 GitHub 等等。

且在微軟 Power Platform 上,更能讓不同工作者藉由低程式碼開發的優勢,讓耗時的例行任務自動化,藉此解放專業工作者專注在更有戰略性的目標上,加速整體組織轉型趨勢。

而市場不等人,企業組織一旦停滯則會被市場淘汰,這也成為全球最大的記憶體製造商金士頓一直往前的最大動能,敏捷開發、低程式碼工具便是該公司持續成長、穩住市場地位的關鍵。

金士頓在 10 年前就導入了敏捷開發的思維。即使過去十年已經透過敏捷開發,持續拓展業務。如今的金士頓也在積極思考導入 Low-Code 工具可以帶來的更多正面附加價值。

敏捷開發為關鍵,記憶體製造商加值組織彈性力!

郭家齊認為,企業需要敏捷才可以擁有彈性,而在 IT 領域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便是敏捷除了引進 Scrum 的方法來取代傳統瀑布式的開發,多年來也一步一步往前邁進,推動整個流程和文化上的改變,去服務企業內員工、供應商以及客戶。

過去金士頓的內部作業流程都會使用到許多表單,不僅內部擁有數量超過 100 個以上的簽核表單,其中還有許多傳統的紙本形式。不僅如此,金士頓 Workflow 系統老舊,又加上不支援行動裝置,用戶還得透過電腦登入才可使用,造成許多同仁諸多不便。

其次的問題則是,跨地區同仁的連線效率不佳,浪費了許多時間在不必要的等待上,這讓身為跨國企業的金士頓難以達成跨地區的協作。最後,傳統簽核系統介面使用者體驗差且缺乏彈性應變能力,也是無法滿足運作流程需求的因素之一。

基於上述諸多原因,金士頓則決定直接擁抱微軟 Power Platform ,加快平台數位化的腳步。

因應人力需求,用低程式碼打造雲端轉型策略!

郭家齊認為,在金士頓全球 IT 人力、程式開發人力皆稀少的劣勢下,組織要穩定營運就得透過 Low-Code 跟 No-Code 平台,讓本身不具有開發能力的員工也可透過平台簡單完成開發工作。

郭家齊說:「若要在開發人員不多的情況下提升 30~50% 的 IT 動能,透過 Low-Code 跟 No-Code 等概念工具和方法就很關鍵,只要員工懂得商業流程與邏輯,便可以完成開發。

在藉由微軟 Power Platform 的協助下,金士頓內部轉型更為順利。不僅藉 Power Platform 提升效能,組織還可透過 Power Platform 取得數據,時間一到即可直接將相關數據自動化匯整給需要的人。

蔡昆錡補充舉例,微軟旗下的製造業客戶過去都用 Excel 來管理碳排數據,然而,現在透過 Power Platform 裡的 AI Builder,可以直接拍照辨識電費,並計算碳排放量。而供應端則透過 Email 告知碳排數據,就可利用 Power Automate 自動化匯入。

由此可見,Power Platform 並不僅是解決效能的方法,更是促進組織重新定義營運的解方。

上雲會擔心機密外洩?數位化其實更安全!

最後許多企業會擔心,上雲趨勢到來,若將公司資料全上雲是否更該煩惱外洩問題?郭家齊則解釋,金士頓不只本身用了雲端的服務,同時也有一些資安的防護,並透過雲端的夥伴們,一起來做交叉保護。另一方面,公司內容也不會採用全雲端,而是使用混和雲的方式。

蔡昆錡補充另一個角度:許多東西不上雲、採用紙本,反而容易不見或被偷,相反地,數位化之後反而在系統中出現所謂的數位足跡,誰開過檔案、誰存取、誰修改,其實都被記錄了,風險反而比較低。

這對於企業內部營運來說,就不用仰賴 IT、長久等待開發排程,只要讓速度達到最快、讓彈性達到最大,便能達到敏捷開發的最終目的。

下載報告,了解是什麼幫助 Microsoft 再次被定位為低程式碼應用程式開發平台的 Magic Quadrant 領導者。Gartner® Magic Quadrant™ (Gartner 魔法象限) | Microsoft Power Apps

 

訂閱《全新一週》Podcast ,幫你做好全新一週工作準備
>> 訂閱 Apple Podcast
>> 訂閱 Spotify 
支持我們策劃更多好內容,別忘了留下 5 星評分!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科技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