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動車品牌除了大家熟知的 Tesla 之外,還有 Lucid、Rivian 等品牌磨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分食電動車市場的大餅。然而,近期 Lucid 再度對外宣布下修年度生產目標,不禁讓外界好奇,在電動車車市一片成長趨勢中,Lucid 為什麼會反其道而行?

Lucid 宣布年度生產目標下修

電動車新創公司 Lucid 自 2016 年推出品牌的首款概念車 Lucid Air 後,各界都相當看好,認為以這一款車的外觀及內裝設計、電池的加速性與續航力等條件,將成為 Porsche Taycan、Tesla Model S 等車型的勁敵,未來也將與 Audi、BMW、Mercedes-Benz 等傳統豪華車品牌競逐豪華電動車市場。

Lucid Air 於 2021 年底交車後,原本後勢看漲,該公司也向投資人宣布 2022 年的販售目標為 20,000 輛,但是旋即下修至 12,000-14,000 輛的規模。2022 年第一季的交車數分別為 360、679 輛,讓 Lucid 再度宣布年度生產目標下修至 6,000-7,000 輛,代表第三季和第四季的交車數必須高出第一季和第二季總和的 5 倍之多才能達標。

根據 Lucid 的說法,Lucid 目前手中握有約 37,000 張訂單,因此這樣的成績肯定不是因為消費者不買單,而是交車不足。

投資人對 Lucid 前景感到堪憂的 2 大原因

從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的爆發,汽車業的供應鏈顯得相當不穩定,不僅車用晶片短缺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許多工廠因為疫情或戰爭而停工,造成供給跟不上強勁的車市需求。

Lucid 執行長 Peter Rawlinson 表示,消費者需求依然強勁,但是零件的短缺及供應鏈的斷鏈等挑戰,造成無法交車的問題;對於新興品牌如 Lucid、Rivian 來說,要和傳統車廠競爭已經不容易了,還要跟這一些大廠爭奪零件無疑是雪上加霜。然而,Peter Rawlin 對投資人信心喊話,即便目前的狀況令人感到洩氣,但是 Lucid 公司會突破現階段的窘境。

Lucid Air 獲選為美國汽車媒體 Motor Trend 2022 年度車款,因為其吸睛的外觀設計、單次充電可行駛超過 500 英里(約 800 公里)的續航力,獲得青睞;然而,投資人對 Lucid 的前景感到堪憂,包含兩大原因。

首先,傳統汽車品牌在電動車領域開始急起直追,推出全新電動車型,並善用其長年累積的造車經驗、穩固的供應鏈網絡關係等優勢,不讓 Lucid、Rivian 等新創品牌專美於前。Ford 公布今年在美國 7 月份的銷售成績,電動車的銷量為 7,700 輛,較去年同期的年增長率為 170%,且今年 1 至 7 月的電動車銷售量累積為 31,000 輛。

再者,Lucid Air 的車價介於 87,400 至 169,000 美元(約新台幣 262 至 507 萬元),不適用美國政府的電動車補貼範圍(消費者購買的電動轎車車價必須低於 55,000 美元才能享有 7,500 美元的補貼),因此 Lucid 未來也無法受惠於美國政府的電動車補貼政策

Lucid 面臨「生產地獄黑暗期」

Peter Rawlinson 承認 Lucid 產量不足問題的原因係為造車經驗的不足,包含零件及生產線等物流管理的問題。為此,Lucid 延攬了傳統汽車公司的大將解決眼前的難題。

美國投資研究公司 CFRA Research 副總 Garrett Nelson 曾提到,Lucid 目前正在經歷的,是四年前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所稱的「生產地獄黑暗期」(production hell);當時 Tesla 為了增加 Model 3 車型的產量,走過了一段產能不足,無法應付龐大交車需求的黑暗期。

Lucid 的股價已從去年 11 月的高點每股 55 美元,跌至近期每股 20 美元。該公司於 2022 年第一、二季分別虧損 8,100 萬、2.2 億美元(分別約為新台幣 24.3 億元、66 億元),但是 Lucid 仍保證公司有足夠的金流,能夠安穩地撐過 2023 年。

為確保一切就緒,Lucid 已針對生產的作業管理問題逐一提出解方,包含供應鏈重建、物流不再外包,並將品牌旗下首款 SUV 車型 Gravity 的上市時間延後至 2024 上半年,以做好萬全準備進入競爭最為激烈的 SUV 級距。期待這一個 Tesla 勁敵能盡快重振旗鼓,站穩腳步,壯大電動車市場。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he VergeThe New York Times,圖片來源:Lu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