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8)月 8 日,《華爾街日報》(WSJ)以「一位 70 歲的台灣晶片奇才正在推動中國的科技野心」為標題,形容全球晶片產業萬眾矚目的焦點——梁孟松,正在中國半導體領域可能推動的巨大改變。
眾所皆知,只要是梁孟松所到之處,就會產生技術奇蹟。他曾幫助三星一度超越台積電、協助中芯突破 14 奈米技術製程等,甚至就在前幾日,中芯成功突破美國封鎖,造出了 7 奈米晶片,並從去年底開始出貨給挖礦機業者,震驚整個晶片圈。
這一大突破,一下子就縮短了中芯與三星以及台積電的距離,也讓這位年屆 70 歲的半導體老將再度聲名大噪。
台積電頭號叛將,陸續為三星、中芯實現技術突破
出身自台灣的梁孟松擁有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子工程博士學位,至今已發表超過 350 多篇技術論文,他曾於超微半導體公司(AMD)任職,並於 1992 年加入台積電。
然而,這位極具天賦、能力優異、在同事眼中有些工作狂性子、對細節極為注重的工程師,卻也擁有著相當頑固的性格,這也讓他的職涯充滿了曲折:2009 年,因為與其他同事對於晶片發展理念不合,梁離開了台積電。
2011 年 7 月,三星表示已經聘僱了梁孟松,這也讓他在台灣獲得了「台積電頭號叛將」的稱號,而在離開台積電後僅僅不到幾年的時間,三星便躍居技術龍頭。
2015 年初,台積電甚至公開表示已被三星略微超車。然而同年,台積電對梁提出侵權訴訟,當時最高法院判決台積電勝訴。
年底,梁孟松被迫離開三星,開始了他在中芯的旅程,而梁所到之處果然產生了技術奇蹟。
創立於 2000 年的中芯成功縮小了晶片的尺寸,猶如先前台積電以及三星所做的那樣。但梁對於製造更小晶片的堅持再次引發了他與中芯管理層與股東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後者更希望公司專注於不太先進,但能為公司創造營收的晶片領域。
2017 年開始,梁孟松便開始在中芯上演「七進七出」戲碼,每次辭職都搞到波瀾萬丈、人盡皆知。他與中芯的爭端在 2020 年底達到戲劇性的高潮,在蔣尚義回鍋中芯之後,梁寫了封洋洋灑灑的辭職信,表示自己不再受到尊重與信任。
當時他在那封信中寫道,他曾在中芯國際帶領一個 2000 多人的工程師團隊,並完成了 7 奈米技術的開發。僅僅 2 年後,中芯完成了信中所說的發展,而現在,梁仍在這家令他又愛又恨的企業——中芯國際,負責上海業務,推進著中國半導體的技術發展。
中國半導體產業仍被卡脖子,習近平啟動「晶片反腐」調查捉捕 7 高管
《WSJ》指出,中芯國際不只是一家單純的民營企業,更是中國企圖超越西方技術發展的工具。這也讓梁的角色變得有些爭議,因為他出身自台灣,而這是個北京威脅以武力佔領的民主自治島嶼。
♦ 延伸閱讀:《日經》:美聯手台灣遏制中國半導體發展,實際上卻是台灣人在支撐中芯
然而,中國半導體產業也不全然只有積極正向發展的一面。
今年 7 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問一句:「積體電路(IC)8 年投資 2,000 億人民幣,為啥還被卡脖子?」作為開場,中國當局隨即發動「晶片反腐」調查,並捉捕了 7 位晶片業高管。
中國近年來為擺脫對西方的依賴,舉國上下、各行各業掀起晶片熱潮「騙補貼」,但隨即因為缺乏技術、人才,最終形成造芯產業爛尾等嚴峻問題,也讓中國政府開始注意幾千億巨資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