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一顆小小的鋼珠,竟然有著巨大的作用嗎?小鋼珠看似不起眼,然而,從汽車科技到航太領域,通通少不了它。
天工精密便是靠著「小鋼珠」這樣的滾動體零件技術一步一步走向國際,然而,過去兩年疫情肆虐下,供應鏈斷鏈、缺料缺工,各項挑戰不斷出現,他們該如何面對?又是如何靠數位轉型一路急起直追,甚至計畫彎道超車國際百年大廠?天工精密總經理林筱婷將分享一路走來的企業運營心法,點出產業數位轉型的重要關鍵。
萬業之母的運作核心!如何用鋼珠技術稱霸國際市場?
天工精密的主力產品是「滾動體」(rolloing element),一般常見的有圓珠狀以及柱狀兩種形狀,可說是「零件中的零件」,被大量利用在工具機械設備中,直接用戶包括軸承、滾珠螺桿等等。
林筱婷接著往下說明:世界上第一顆滾動體出現在工業革命不久後的 1883 年,雖然並非一個鎂光燈下的產業,應用範圍卻非常廣泛,約有 40 億美元的市場。這個產業在台灣則相對冷門,參與者較少,總體來說,天工精密算是目前台灣最大、出口最多的公司,然而,往外走出去,公司的競爭對手多是國外百年大廠,要面臨很大的戰場。
台灣目前是全球第七大工具機生產國以及第五大出口國,工具機仰賴市場和全球供應鏈,面對全球通膨、缺工缺料、斷鏈等等挑戰,林筱婷表示,天工獲利的來源是加工和管理的費用,因此,最重要的便是掌握製程本身,越穩定就越可以提升毛利。
數位轉型過程,需要的是韌性與堅持!
而談到製程,就不得不說說近年來衝擊製造業的兩股趨勢:數位轉型、疫情造成的遠距工作型態。
林筱婷表示,天工精密的數位轉型其實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這是因為鋼珠屬於「安全件」,常用於汽車零件大廠,因此,客戶很要求可追溯性和產品履歷。為了處理大量資料,天工開始開發內部 ERP,也奠定了數位轉型的開端。
另一方面,天工一年生產 150 億顆鋼球,都需經過 100% 光學檢驗以檢查奈米等級的表面瑕疵,而為了解決這樣的需求,公司也試圖自行開發光學檢驗的工具。
目前,天工精密工廠約有 360 部設備,在還沒裝機上盒之前,這些機器就像孤島,只能靠機管人員管理,根本無法滿足客戶的及時要求。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天工嘗試導入物聯網概念,自己依照需求去開發屬於自己的系統,將所有機台連起來,很多決策當下便能在機台上完成。

這其中當然需要面對不少挑戰,也為製造現場帶來文化衝擊,林筱婷認為,自己就像是位翻譯官,扮演了溝通的橋樑,幫助現場較傳統的工作人員了解新方法帶來的效益。
林筱婷進一步分享自己的觀察:過去幾年能看見許多女性經理人出現,更有「一粒米」這樣的機械業女性經理人聯誼會,可以看到女性崛起的趨勢;她認為,許多女性領導者在產界中會扮演充滿「韌性」的角色,時柔時剛,透過韌性與堅持,協助解決問題。
女性力量越來越強,而除了民間的趨勢外,經濟部等政府單位也推出了像是「飛雁計畫」等培植內容,結合全國各地創業資源,協助建構女性創業在地資源網絡,將女力帶往各個產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下的「女性創業飛雁計畫」,也提供女性創業者於創業各階段所需要的協助,每年舉辦的「女性創業菁英賽」更是國內專為女性創業者所設立的指標性競賽。
產業彎道超車大好時機!產學合作創造更多機會
天工精密在優化公司內部的同時,也積極向外尋求產學合作機會,林筱婷談到,像是北科大、虎科大都是重要人才庫,而合作的目標,便是期望促進雙方能量,讓「業界問題、學界解決」。
那麼,未來天工精密在航太、電動車等等快速興起的新產業中,又將擁有怎樣的機會呢?林筱婷分析道,未來無論如何自動化,人終究是需要移動的,而「滾珠」便是移動的關鍵,因此,相關市場一直都會存在,甚至成長。
唯一會有變化的,便是材料的選擇,會更追求輕量化,因此需要開發像是陶瓷球或其他複合式材料。而這些新科技的出現,帶給天工與其他百年大廠的挑戰是一樣的,因此將是彎道超車的好時機,從滾動體研磨開始,未來也能延伸到其他設備。十年磨一劍,未來技術將如何開花結果,實在令人期待。
訂閱《全新一週》Podcast ,幫你做好全新一週工作準備
>> 訂閱 Apple Podcast
>> 訂閱 Spotify
支持我們策劃更多好內容,別忘了留下 5 星評分!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