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進步持續帶動商業模式革新,在數位轉型趨勢帶動下,線上網購、點餐外送變為日常,數位平台儼然已成為新一代經濟發展動能。面對新經濟時代,台灣企業該如何趕上國際潮流擁抱數位經濟,也成為能否掌握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
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DEAT)舉辦 2022 年第三屆會員大會暨產業論壇,理監事改選會後確定由彭仕邦接下第三屆理事長職位。
彭仕邦表示,過去兩年疫情嚴峻,許多數位經濟業態也推陳出新,協會範疇持續擴大,這也是當初從共享經濟協會轉型提升為數位平台經濟協會的最主要目的,從創辦到轉型,協會接下來還是有一段路要走,未來將持續與會員合作努力往前大步邁進。
在隨後登場的【數位經濟產業論壇:開創台灣數位經濟的國際格局與視野】中,數位平台經濟協會也邀請到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副理事長詹婷怡、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理事長何英圻及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周霞麗三位貴賓與會,與新任理事長彭仕邦一同討論未來數位經濟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國際數位經濟潮流來襲,數位經濟能否成為新動能?
數位經濟發展已成為全球重視的潮流,《2021 年東南亞電子經濟報告》稱,Google 預測東南亞網路經濟交易總額在 2030 年將達到 1 兆美元,對此何英圻認為,東南亞市場確實具有十足發展潛力,除了越南、泰國都有各自應用情境,印尼、印度也有足夠的人口基數支持,就像中國在數位經濟上已走出一條有別歐美的路,東南亞市場未來也極有可能創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儘管台灣製造業和科技業已在國際立足,但如今大型軟體企業在全球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何英圻認為,台灣還是必須思考如何趕上未來數位經濟的國際潮流。
何英圻表示,「如同 2、30 年前支持出一個全世界前十大的科技製造公司,政府應對新興數位產業更加著力,用台灣整體力量掌握下一波趨勢,才能在未來 10 年經濟大趨勢下,在數位經濟發展上保持能見度和競爭力。」
隨著國際整體貿易重組,台灣整體經濟策略勢必受到影響,台灣未來 GDP 組成有可能也將迎來重構,對此周霞麗表示,「台灣畢竟是島國,經濟成長動能還是仰賴大量出口,可想見未來製造業還會是重要成長來源,但在台發展可能就變以營運研發總部為主。」
「台灣 ICT 產業長年以來都是強項,面對貿易戰及後疫時代的斷鏈危機,在地經營研發變得很重要,只要能帶動新興應用群聚就能變成產業,進而成長為新經濟動能。」
詹婷怡則表示,「面對新經濟時代,『市場』的定義早已與過往不同,如何在競合關係下用生態系帶動未來趨勢創造更大市場才是關鍵。一切即服務(XaaS, X as a service),科技現在已經進入到每個產業裡,數位經濟已是必然國際趨勢,必須將生態系統整合,合作共存共榮才能進一步走向國際。」
公部門協同企業掌握技術本質,大力因應趨勢變動!
社會改變背後通常都有很強大的科技改變推動,面對新型態數位經濟產業發展,詹婷怡認為,新產業挑戰需要新思維與協力模式,不論企業或政府,都應該掌握技術發展的特性及本質才能更好推動。
在法規調適上,公部門除了立法,也得與企業合作,將產業共識、知識、技術帶動和界定的標準納入才能解決問題,在保護與發展當中取得平衡才能讓環境更好。
至於該如何面對趨勢快速來臨,詹婷怡認為,過去被認為是突發的貿易戰、COVID-19 都已變成新常態。趨勢發展越來越快速,所有變化都發生在彈指之間,企業或政府都必須調整心態,保持謹慎同時得加快腳步,如同數位轉型、淨零排放、永續發展(SDG)等目標,公司治理上如果已知是必然趨勢就不應再等待改變。
呼籲產官合作,讓台灣數位經濟能量走向國際
數位平台經濟協會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五年,從最早的 Uber 到會員範疇更多角化,協會的涵蓋範疇正不斷擴充,由於難以觀其全貌,過去幾年協會花最多的時間就是在與公部門的溝通上,但不論是何種數位經濟模式,彭仕邦強調,成員共通點就是都在為大眾解決生活上的難題。
近幾年 AI 和數據的重要性一直受到熱烈探討,協會成員在發展中也累積了許多數據並在不同科技上進行了許多嘗試,彭仕邦表示,協會很樂意和相關單位分享提供數據和經驗想法,希望政府能在發展數位經濟同時和協會成員多交流,提升整體環境讓會員能夠積極發揮創意,並在準備好後躍上國際一展身手。
彭仕邦認為,「力量知識數據都來自民間,而數據就是最大力量,除了提供會員共同平台交流整合生態系,協會另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扮演消費者、服務提供者、政府間的溝通管道, 帶給民生消費更多便利,讓整個土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