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已經蔚為世界趨勢,其中最著名的公司為特斯拉(Tesla),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公司都有個特色——只要員工出來創業,通常都能成就一番事業。現在,特斯拉前員工又帶著豐富的產線經驗,打算在電動車製造流程搞一場大事:以 AI 智慧製造,實現「全自動」車輛製造流程。

新創靠特斯拉的專業經驗,用 AI 提升電動車製造產業

電動車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但由於涉及許多複雜技術,對於剛開始發展的公司或部門而言,可能不知從何開始,而花費許多不必要的成本與時間在探索。因此,由前特斯拉員工 Allen Pan 與 Lukas Pankau 創辦的新創 Industrial Next ,便希望引進最新的電動車產業技術給電動車公司,加速他們的開發與製造流程。

Allen Pan 原為特斯拉美國佛利蒙電動車製造廠的廠長,而 Lukas Pankau 是 Tesla Model X、Y、3 的電子架構師,因此他們對於製造電動車的流程與所需技術有相當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經驗。

他們目前提供模組設備、客製化軟體與後續服務給電動車供應商。更具體來說,他們用 AI 為汽車製造商打造智慧工廠的服務,例如在邊緣運算所需的感測器、在生產過程中檢測缺陷的演算法,以及可以及時通知設計人員生產進度的框架數據資料。


台灣身為供應鏈關鍵一環卻面臨產能大幅萎縮的考驗!
如何善用 AI 技術強化提升電動車製造產業?

>>>參加 2023 AIoT 智慧製造生態系論壇<<<

10/5 (三) 找出製造業的關鍵生存指引!


電動車廠之間的激烈競爭,迫使工廠也必須縮短生產週期、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擴大生產能力之際。透過 Industrial Next 提供的協助,供應商即可打造出電動車的智慧工廠,加快速開發與製造流程、具備針對需求調整的能力還能拓展生產能力。

在百家爭鳴的電動車產業中,擁有這些協助也可讓這些供應商搶得先機,掌握競爭優勢。而正是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願景,讓 Industrial Next 在首輪募資就募得了 1200 萬美元。

AI 打造的智慧工廠來了!柔性製造新時代正式展開

特斯拉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汽車工廠,機器人在特斯拉工廠內處理了大量的工作。雖然製造過程中還是有人類參與,但其實大多數過程都是依靠 AI 技術以及機器自動化完成。

從下方影片中可以看到特斯拉的超級工廠內擁有大約 200 台不同大小和複雜程度的機器。有些機器人大到可以舉起整輛汽車;有些機器人透過 AI 可以執行複雜的操作,或甚至切換工具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有些機器人則非常簡單,只有極少的軟體和一些感應器負責現場的安全維護等。

特斯拉在製造過程中的目標,是充分利用自動化提升工廠的生產效益,盡可能以創新和高效的方式整合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其他技術。因此,儘管特斯拉在工廠中擁有數千名員工,但工廠靠著自動化完成製造過程的每一步,可以說在 AI 加入了工廠製造的生產過程後,也開創了由軟體定義的柔性製造新時代。

電動車產業隨著越來越多公司投入逐漸壯大,但背後涉及的技術與規模十分龐大且複雜,需要投注大量時間與成本來分析資料、訓練機器以及進行測試。因此目前大多公司仍在原型測試階段,尚未正式進入量產。

或許在互相提供技術資源的風氣開始盛行後,電動車的發展可以加速並越趨成熟,讓駕駛可以開始享受電動車帶來的便利與不同以往的駕駛體驗。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echCrunchForbesFutureBridgeStreetFins,首圖來源:Unsplash

如何透過技術的強化與 AI 的運用,思考長期企業提升數位韌性與營運競爭力!

>>>參加 2023 AIoT 智慧製造生態系論壇<<<

10/5 (三) 找出製造業的關鍵生存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