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本書】現代公司組織,通常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將人類心理特性應用在領導管理上,不只幫助主管如何領導組織,更可以在團體合作中生存。

集結組織、產業心理學及腦科學最新研究的《刺蝟法則》,在裡面不論是領導者或被領導者,都能找到個人在組織中與他人最理想的距離及互動。下文將分析人類的獎賞心理機制以及掌權心理狀態,來思考如何透過理解這些機制,管理並理解群體中的個人?(責任編輯:洪郁萱)

人被稱讚的時候腦中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有個研究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來理解腦科學的領域

被稱讚跟拿到獎金效果相同

這個實驗有十九位男女參加實驗條件大致分成兩類

一個是以金錢作為報酬金錢報酬條件)另一個是被他人稱讚(社會性報酬條件)

金錢報酬條件中實驗參加者會拿到三張卡片要從中挑選一張得到的報酬會因為選擇的卡片而有所不同是類似賭博的實驗

事實上每個人能得到的金錢已經提前決定好了分成金錢報酬多的群組」、「金錢報酬少的群組沒有金錢報酬的群組」。

另一方面在社會性報酬條件中受試者要回答幾個跟性格相關的問題並在攝影機前自我介紹

之後再以這些情報為基礎讓其他人寫下對這些參加者的印象這個條件也一樣分成三個群組包含了拿到正面評價的社會性報酬高的群組」、負面評價的社會性報酬低的群組以及沒有評價的沒有社會性報酬的群組」。

結果顯示拿到金錢報酬時腦部會有所反應的紋狀體」,在得到社會性報酬時也有一樣的反應也就是說被他人稱讚跟拿到獎金一樣都會感到高興

要稱讚哪裡?能力還是努力?

此外另有一項研究指出依據稱讚方式不同效果也會不同

這個研究的對象是十歲左右的孩童並讓這些孩子做一項使用幾何學圖形的智力測驗

首先給他們中等難度的問題接著告訴孩子們,「有八成的人可以解開題目」。

在這項調查中設定了三種不同條件的讚美方式

第一個條件的小孩們被稱讚:「這麼難的問題都解得出來你真聰明!」(稱讚能力)。

第二個條件的小孩們被稱讚這麼難的問題都解得出來看得出來你非常努力」(稱讚努力)

第三個條件的小孩們則完全不稱讚他們(控制組)

之後再讓所有孩子回答比剛剛更難的問題然後告訴孩子們這些題目有一半的人都沒解開之類的負面結果

那麼有了上述經驗的小孩這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在第一次的實驗中被稱讚聰明」(與能力相關)的小孩以及被稱讚很努力」(與努力相關)的小孩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透過一連串的研究可以得知幾個很明顯的重點

▘追求的目標各異:

依照稱讚方式的不同,孩子追求的目標也不同。

依據研究資料選擇以成績為目標的小孩,「被稱讚能力的佔六七%、「被稱讚努力的是八%被稱讚努力的絕大多數孩子則是選擇了以學習為目標

相較於被稱讚能力的小孩是想要維持腦袋的聰明(意識到成績)被稱讚努力的小孩們則想要學習新的東西(意識到學習)

▘接受的態度各異:

接受了不好的結果之後,孩子們的態度和成績也不一樣。

被稱讚努力的小孩比被稱讚能力的小孩更喜歡解題他們會想要不斷地做題目。因此,「被稱讚努力的孩子在第二次作答時得到的成績會比第一次高分

▘報告的方式不同:

對自己的成績報告內容也不同

對於得知自己成績不佳的小孩們研究團隊接著告訴他們希望可以把這個問題解釋給住在其他地區的孩子聽而且要將自己的分數告訴對方

觀察之後發現被稱讚能力」的小孩有三分之一以上會謊報自己的分數。相較之下,「被稱讚努力和控制組的小孩只有十三%十四%會謊報自己分數

人類希望自己的努力是被認可的──所以才會提高樂觀的心境、採取行動,抓住成長的資源跟機會。

人會有因為環境中的權力而改變處事

地位創造人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證實這件事的是一九七一年由心理學者辛巴多等人所做的「史丹佛監獄實驗辛巴多把大學的地下室改造成實驗用的監獄進行了一個規模極大的實驗

他用報紙廣告招募身心健康的善良美國市民並隨機讓他們分別扮演囚犯角色和獄警角色

囚犯角色穿著胸前和背後都貼有犯人編號的犯人服而獄警角色則拿到了制服警棍以及可以加強匿名效果的墨鏡這些參加者穿著能夠強烈感受到權力高下的服裝在實驗用的監獄中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

結果在第一天因為自己是獄警角色而感到困惑的人在幾天之後會以暴力行為或精神上的虐待來對待犯人角色而犯人角色的行為舉止則變得和真的囚犯一樣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類會隨著身處的環境而改變。被賦予強權的人其倫理觀會有所崩壞成為惡魔一般的存在

辛巴多的著作《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和電影《判獄風雲》(The Experiment)就是以史丹佛監獄實驗為題材在此推薦給想知道詳情的人看

越掌握權力,越傾向自己的利益

在組織心理學的研究中可以得知擁有地位及權力的人大多有以下傾向

  • 致力於不讓別人掌控自己的權力。
  • 討厭下屬做出利己之事,但卻對可能動搖自己地位的事很敏感,做事只看自己的利益。

下屬因為在職場上是以客觀角度看著上司所以能感受到主管對部下們說的話跟主管自己做的事是不一致的並且會覺得主管欠缺同理心

據說當人類擁有權力時就會以原本的人格特質來行使權力權力欲望強的人會做出利己反應相對的善良性格的人則會將自己的權力用在利他的事情上

權力欲望強的主管可能會冷淡對待同樣有著強烈權力欲望的下屬

所謂的權力欲望是指想要在地位或能力上優於他人比任何人都想要先拿到有價值的東西這種人不會真心傾聽下屬的意見就算下屬有心努力做為主管的他們也不會想要投入資源

你的上司是哪一種人呢上司受到強大壓力時,會採取怎樣的做事態度,如何對下屬發號指令?會對下屬說什麼?那就是你上司的本性。

如果理解上司這種有權之人的心理就可以知道大多數的上司對大道理敬而遠之而認為自己才是對的自己什麼都掌握得住的主管下屬想說服他時會拿著資料去敲主管辦公室的門

那時這個權力欲望強大的主管會誤以為(權力欲望強大的)下屬想要控制他就算下屬多站得住腳或是多義正嚴辭還是要做好主管可能會不高興的心理準備

權力造成人的腐敗

有個實驗是針對管理階層的研究主題為「當沈迷於權力時,管理階層會顯現出怎樣的特質」。

認為自己操控權力的大主管會不斷對優秀的小主管下達指令給他艱難的任務並施加壓力並且將小主管的績效給予很低的評價

社會心理學者大衛季伯尼將這種現象稱為權力的腐敗」(power corrupt)認為這是權力者墮落的姿態

人類的行動會被腦部的兩種神經系統所控制

  • 「行動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作用是讓人避開不好的事、抑制進行中的行動。
  • 「行動接近系統」(Behavior Approach System),具有促進人們朝著報酬及目標行動的作用。

通常這兩種神經系統會維持均衡的運作但是當權力的腐敗發生時均衡就會瓦解。權力的腐敗發生時由於「行動接近系統」佔上風,在採取的行動上會比平時更加渴望目標或報酬。

這裡所提到的報酬和目標自然是指能夠一直握有權力這件事

掌權時,比起「對方視角」更在乎「自我視角」

當人類掌握權力時為什麼還會想要去掌控對方並且做出殘酷的舉動呢

這是因為我們無法正確判斷他人的立場跟感情

哥倫比亞大學商管學院的卡林斯等人針對這個行為在紐約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他們將大學生集合起來設定了力量保持度高的群組力量保持度低的群組兩個條件接著請力量保持度高的群組的大學生寫下曾經叫別人做事的經驗評價他人的經驗的內容

這個群組的大學生藉由寫下這些內容會覺得自己似乎擁有力量

另一方面則叫力量保持度低的群組的大學生寫下他們被別人要求做事的經驗被別人評價的經驗」。

這是為了誘導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的有力量進行到這裡條件的設定已經完成了

之後這兩個群組的人被要求在自己的額頭上盡快的用魔術筆寫下E這個字母

事實上這個實驗想要看的是每個人寫下E時的筆順方向力量保持度低的群組」,寫的方向大多是依照對手視角然而,「力量保持度高的群組」,寫的方向則很明顯的是以自己的視角為主

這個實驗的結論是得到權力的人較難站在他人的視角來思考」。

理想的上司通常具備符合地位的風範與品格但現實中也有很多相反的例子而且如同這個實驗所顯示的這些受試組幾乎是無意識地在未考慮別人的情況下寫下 E 這個字母

當我們碰到這樣已經在權力中腐敗的主管時我們希望這些領導者能注意到這樣的狀況但這些人卻往往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企業或運動團隊中權力的腐敗其來源通常不會是特定某個上司的作為而是組織全體在日常的管理上出了問題最終變成醜聞而爆發出來

原本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倫理道德或許就是因為人類偏向利己的心理因而從個人層級開始崩壞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刺蝟法則:靠太近會刺傷彼此!不靠近又無法合作?活用組織心理學,做到管人不用抱怨,被管不會抱怨》,由 好優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