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022 世界開發者大會 (WWDC) 中,蘋果為 iPhone 及自家穿戴裝置發表的「用藥追蹤功能」讓人們跌破眼鏡,因為這不僅只是一個舊有的技術、甚至市面上也有許多應用程式都可執行類似功能。

但即便如此,蘋果為何仍在開發者大會中推出這項功能?用藥追蹤功能真的有大肆宣傳的必要性嗎?

病患看病拿藥卻不吃,大幅增加國家成本?

在 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期刊上,曾刊登一份報告,「用藥處方之於發病率及死亡率的成本效應 (Cost of Prescription Drug-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這份報告說明,2016 年在美國約有 5 千億的用藥成本來自於患者未依處方服藥

若所有患者都能依照醫師的囑咐乖乖服藥,這些成本應該就可被免除。因此蘋果會推出面向用藥追蹤的功能,想必也是旨在提供使用者方便的框架下再減少國家醫療支出。

病患可以點擊「已服用」及「跳過」按鍵

蘋果公司推出的「用藥追蹤功能」雖並沒有特殊的科技突破,但幾項細心的小設計確實有可能改善目前醫療體系所面對的問題。

使用者能將所有的藥品資訊都輸入至蘋果的健康應用程式裡,根據不同的服藥需求建立不同的提醒功能,這個應用程式則會在使用者需要服藥時透過 iPhone 或穿戴裝置發出兩個按鈕的提醒,「已服用」及「跳過」。且在服用後的資料都會被程式記錄下來

這些資料也能同時與家人、朋友的裝置進行連動,讓親友能一起監督使用者是否有乖乖服藥,且也能在看診時讓醫師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醫囑的調整。

使用者記錄數據、數據造福使用者

除了對於患者來說有好處,蘋果公司的這項功能也能使學術界受惠。

若是患者將自己所有的健康相關資訊 (例如運動習慣、心率紀錄、用藥紀錄等) 全都保存於同一個資料庫,就能讓研究員依照人們的生活習慣與疾病相關做數據分析。

穿戴裝置近兩年來襲捲全球,尤其自 Apple Watch 問世後,各家廠商無不急起直追,除了想分食智慧手錶市場,另一方面也深怕被潮流淘汰。

而三星智慧手錶先前的 Galaxy Watch4 系列也內建了 ECG 心電圖功能,就在去年 11 月首度於台灣開放後,三星智慧手錶的另一個「BIA 身體組成分析功能」,也可用於檢測基礎代謝率、體脂肪率等身體組成等數據。

根據市調機構 IDC 指出,去年 Q4 全球穿戴式裝置市場創下歷史新高,出貨量達 1.71 億台,較 2020 年成長 20%,而在 AirPods 與 Apple Watch 熱賣下,蘋果市占率超過 3 成、仍遙遙領先市面上的所有競爭對手。

參考資料:The VergePharmacy Times;首圖來源:Apple WW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