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東南亞的人民,包含菲律賓、越南等國家的手機普及率逐漸上升,這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大量接觸到網際網路,也讓電子金融相關產業浮現商機。
根據 Grab Financial Group 的數據,在疫情之前,東南亞中 60% 以上的人口並沒有銀行帳戶,同時只有 17% 的金融交易不涉及現金。而因為疫情的出現,讓東南亞的金融體系出現了極大的改變。
因為疫情讓實體的生活方式變得困難,因此帶動了許多線上商機。當人們被限制行動時,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需要借助電子化商業行為。
近幾年在東南亞有個「超級 APP」興起,背後推手即是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東南亞公司 Grab ,該公司的營運版圖橫跨 8 個國家、400 多座城市,不僅提供消費者的搭乘、外食,還進而推出支付需求的「超級 APP 公司」。
「超級 APP」就像中國的支付寶,協助人們進行商品外送、叫車、線上買賣交易等多種服務。根據 GCash 的數據,GCash 在 2020 年時只有 2 千萬的用戶數量,但在 2021 年底,就來到了 5.5 千萬。這說明疫情帶動的電子相關商機有多大的潛能。
電子金融的成功,全拜疫情所賜?
這些電子金融模式成功的原因不只是疫情造成的「天時」,更多的是東南亞地區的「地利人和」。
由於人類文明科技化及全球化的影響,東南亞有許多國家都跳過了電腦時代,直接邁向了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對這些人來說,手機是他們跟網際網路最初也最方便的媒介,因此當一個可以包辦生活所需所有金融相關服務的「超級 APP」在手機上出現時,擋在人們及電子商務間唯一的障礙就只剩信任了。
一般來說,要讓人們將自己的金融資料交給一個從未謀面的線上系統,是一個很重要的信任課題,通常需要透過教育、社會風氣等方式來讓人們信任電子商務。
然而,在東南亞由於疫情的迫切需求,讓許多人因為生活必須而嘗試接觸電子商務。越多人接觸代表越多人有機會接納新模式,也就讓信任課題簡單的因為社會風氣而被解決了。
數位經濟的未來,新模式與新挑戰
儘管電子商務在東南亞國家間非常成功,現在卻只是這個新模式的第一步而已。這些企業成功的在人們中打響了知名度、蒐集了使用者,接下來就是如何讓使用者留下。
最近有許多東南亞的電子商務巨頭不約而同的推出了新的支付模式「Buy Now, Pay Later (BNPL)」,也就是「先買後付」。這個支付模式與台灣人習慣的刷信用卡或分期付款不同,由於前段提到的,許多東南亞的人們是沒有銀行帳戶的,因此使用信用卡的付款方式就不在選項之中。
賣家可以在交易選項中新增「先買後付」的選項,而買家在購買商品時就可以選這個選項。而一旦這個「超級 APP」判定買家符合「先買後付」的規則,買家就可以只先支付一小部分的商品金額即拿到商品,而在日後規定時間內將全額支付完畢即可。
這個交易方式讓沒有銀行帳戶的買家可以更自由的規劃金錢應用,而賣家也可以依賴電子商務公司的判定而減少買家不守承諾的損失,進而讓更多人們享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便利性。
實體機構也要順著線上模式浪潮
除了在線上上推出新的模式,線下的設施也是這些電子商務巨頭需要關注的重點。
既然涉及金融交易,政府在電子商務上就必須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原先金融法律面的規範是否適用電子商務?實體的金融機構及 ATM 等金融相關硬體是否符合需求?在發展商業成長的同時,電子商務公司們也同時在幫助這些東南亞國家精進國內的基處設施。
除了常見的線上買賣交易、金融相關活動等,加密貨幣也是電子商務公司們關注的未來趨勢之一。然而先不論東南亞的加密貨幣市場,就連發起加密貨幣的歐美國家都還對加密貨幣存有疑慮及戒心。
因此即使這些電子商務公司都希望將自家的產品變成「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的「超級 APP」,在面對加密貨幣的態度,仍然是觀望居多。
參考資料:Temasek、Business World、McKinsey & Company、Investopedia、Grab Financial Group、GCash;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