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西方國家近期幾項貿易決策,我們可以發現「Friend-shoring」正逐漸成為國際關係新趨勢。例如歐洲國家向美國(而非能源大國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稀土金屬,澳洲與加拿大向歐洲(而非中國)採購半導體晶片;美國與歐洲也正致力於打造本土半導體生產供應鏈,以免過度依賴西方強權。
♦ TO 延伸閱讀:美積極佈建半導體產業鏈,分析台積電、英特爾、三星會有哪些發展劇本?
什麼是「Friend-shoring」?
「shore」在此可解釋為「支撐、支持」的意思,意指各國把核心製造業留在國內,再尋找政治立場相近的友善國家結盟,彼此增量支援重要商品的生產量,進而拓展雙邊的貿易關係,因此「Friend-shoring」在國際供應鏈討論中可譯為「友岸外包」、「朋友支柱」、「友案外判」、「友誼支援」等。
「友岸外包」策略背後的思維,是為了減少對政治價值、經濟體系相差甚大的國家(如中國、俄羅斯)之供應鏈依賴。部分國際關係學者認為,這樣的多邊貿易策略其實就是在「全球化」與「孤立主義」(isolationism)兩個極端光譜之間取一個折衷作法。
然而必須考慮的是,把攸關經濟命脈的產業製程抓在自家手裡,縱使供應鏈看起來將十分穩定,可實際上卻會衍生出其他問題,例如生產成本飆漲、通膨惡化,且各國難免會遇到某項原物料短缺的情況。
♦ TO 延伸閱讀:啟動 ESG 願景、解決斷鏈危機!台塑網如何因應全球化浪潮,強化供應鏈韌性達到永續循環
「友岸外包」阻礙貿易發展的三大原因
最近這兩年我們歷經 COVID-19 爆發、俄烏戰事等國際事件,國際船運與製造業延宕、糧價上漲、通膨惡化,在在加劇了公眾對全球供應鏈脆弱性的擔憂,迫使各國政府重新檢視並調整各大產業供應鏈。
♦ TO 延伸閱讀:轉型新視野再現!IoT 整合建置如何助台廠達到國際供應鏈需求?
有鑑於國際關係對供應鏈穩定度的關鍵性影響,商業與政治領袖採取「友岸外包」策略重整供應鏈的舉措似乎不足為奇,畢竟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夥伴,理當更有益於鞏固供應鏈韌性?
跳脫紙上談兵的階段,我們可能會發現「友岸外包」其實在為全球化經濟開倒車。
- 「友岸外包」政策將使全球化進程開倒車
距離冷戰時代已過了三十年,我們很容易忘記,國際情勢的預設模式曾經就是「友岸外包」: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勢均力敵,強迫其他國家二選一結盟。隨後蘇聯解體、冷戰時期結束,當全球貿易不斷走向開放合作,「友岸外包」策略很可能帶來地緣經濟分裂(fragmentation)的負面影響。俄烏戰爭開打後,WTO 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倘若全球經濟體分裂為東、西兩大聯盟,整體產值將會下降 5%──預計損失將超過 4 兆美元。 - 「友岸外包」政策將損害窮國人民福祉
我們不可否認全球化有其負面影響,但此現象帶來的經濟效益,卻成功為發展中國家開闢經濟繁榮之路。相反地,「友岸外包」政策勢必會將經濟較落後國家排除在外,可偏偏正是這些被排除者,最需要透過全球貿易來催動經濟成長與民主化。前任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 Raghuram Rajan 認為,最終這些受孤立的「落敗者國」(failed states)可能淪為恐怖主義的滋生處;WTO 也對脫鉤(decoupled)經濟模型做出預測:當美國經濟產值下降 1%,印度就會下降 9%、其餘發展中國家則可能損失 7%。換言之,最嚴重的經濟打擊,將發生於最無法負擔損失的國家。 - 執行「友岸外包」策略並非易事
重組現行產業供應鏈架構並沒有想像中容易。華爾街日報以再平凡不過的多人熱水澡桶(hot tub)為例,發現光在美國猶他州(Utah)製造出一個澡桶,就需要來自 7 個國家的 1,850 個零組件;蘋果一支 iPhone 就要動用來自 6 大洲、43 國的電子元件。倘若要把既有供應鏈限制在西方世界,不僅將使成本上揚、產品價格飛漲,商業實務上也很難實踐。
♦ TO 延伸閱讀:供應鏈被疫情打亂,卻能氣定神閒回應訂單!群創光電做對了什麼?
全球化貿易的時代裡,我們都已習慣享受用相對低廉的價格,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果實。若各國執意施行 Friend-shoring 策略,只為了提升表面上的供應鏈韌性,不僅將使物價飛漲、衝擊人民生活品質,更可能形成分明的貿易壁壘,無益於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資料參考:Quartz、WSJ Podcast,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