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正逐步成為新加坡的白領階級。

新加坡的製造業勞動力人口在 2014 年至 2021 年期間下降了近 18%,反而高技術人員(專業人士、經理、高階經理人和技術人員)在製造業的比例上升了 8 個百分點,達到 74%。

去年,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副總表示,在 2014 年至 2021 年期間,每位工人的附加價值(衡量生產力的指標)翻了一番,達到 23 萬美元左右,這部分全歸功於自動化 

製造業東山再起,新加坡挽救頹勢

在半導體生產商格芯(GlobalFoundries Inc., GFS)的 Fab 7 工廠裡,充斥著大規模的機械手臂和各類專於生產手機和汽車晶片的機器,這也是格芯最先進的工廠之一,350 多個生產流程步驟幾乎都不需要任何人力參與。

通過大舉吸引各國高端製造工廠進駐,新加坡成功扭轉了製造業的頹勢,這在許多發達國家並不常見。過去新加坡也曾經歷過工業的下坡期,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3 年新加坡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從 2005 年的 27% 降至 18%。

但之後新加坡的製造業東山再起,2020 年製造業佔新加坡 GDP 的比重上升至 21%。新加坡的官方數據顯示,2021 年製造業占其 GDP 的 22%。


台灣身為供應鏈關鍵一環卻面臨產能大幅萎縮的考驗!
如何善用 AI 技術強化營運效率、抵抗供應鏈風險?

>>>參加 2023 AIoT 智慧製造生態系論壇<<<

10/5 (三) 找出製造業的關鍵生存指引!


新加坡熱衷於製造業自動化,美國卻無優勢條件?

擁有 550 萬人口的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依靠農民等傳統藍領階級來提升其勞動力規模,因此新加坡的失業率在過去十幾年當中一直穩定在 2% 左右,服務業的比例則最高。

而對於像美國這樣希望能利用製造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產品的大國來說,這種高度自動化的模式在美國勞動人口結構的條件下可能不受歡迎。但新加坡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卻非常適合這種作法,因為它是綜合「資本密集型、技能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的國家。

自動化轉型能大幅保留當地勞動人口?

新加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背後擁有熱情好客且低稅收的政府,再加上科學、工程和數學人才以及製造業技術的強大基礎。光是在 2021 年新加坡就獲得了 85 億美元的固定外資投資,前一年則約為 125 億美元。

即使面臨外國人才流失率高,他們都各自打包返回家鄉之際,新加坡在人力方面也不會與許多大國一樣面臨大缺工危機。

提高自動化流程實際上是新加坡可大幅增加工作崗位及工人薪資的主要方式」,因為工廠有了自動化流程,才更得以保留當地人力而淘汰外國工人。截至 12 月,新加坡擁有 207,000 名外國製造業工人,低於 2013 年的約 281,000 人。去年,外國人佔新加坡製造業就業人數的 46%,低於 2013 年的 52%。

東南亞交通樞紐,新加坡不敗的關鍵因素

位於東南亞交通樞紐,同時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除了航運、金融產業相當發達之外,其旅遊觀光、餐飲、娛樂及周邊旅館等相關服務業,也是新加坡發展相當成熟的第三級產業。

隨後捲土重來的則是近幾年突破以往的製造業,該產業的成功則來自於的自動化工廠的逐步崛起。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資料參考:WSJTHE NATIONTHE STRAITS TIME,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