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而各式各樣的援助紛紛到位。從最剛開始的醫療、軍事用品到最近的文化保存行動,3D 科技都參與其中提供協助,目標就是要在此役中,擔任支撐烏克蘭的重要角色。
3D 列印大量湧現
烏克蘭戰爭爆發之際,許多 3D 列印相關技術者紛紛加入協助國家的行列。據烏克蘭組織統計,在戰爭開始的短短 16 天之內已產製 3019 件 3D 列印物件,而這單單只是其中一個志工團隊的統計產量。
3D 科技過去經常在災難時,提供莫大的幫助。他們可以提供醫療工作者、軍隊等等提供必需的設備,而避免國際運輸延宕與製造工程延誤等因素影響,如海地的大地震災害時便曾提供實質的幫助。在戰爭爆發初期,烏克蘭當地許多的 3D 列印團體紛紛聯繫醫療、軍事以及慈善團體,詢問是否需要任何幫助。
而協助的觸角已經悄悄地來到文化保存的領域。
♦ TO 推薦閱讀:【太空產業新拐點?】全球第一枚 3D 列印火箭誕生,省下 1/4 成本
從醫療用品到保存文化運動
根據烏克蘭文化部於 5/27 的統計,他們已經紀錄了 367 項針對文化遺產相關的戰爭罪,包括 29 座博物館、133 座教堂、66 座劇場和圖書館等建築體毀損。
早在烏俄戰爭初期,丹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 Virtue Worldwide 聯合發起了一項專案「備份烏克蘭」(Backup Ukraine),目標在於數位保存烏克蘭文化遺產遠離俄羅斯的攻擊。
該計畫與一個叫做 Polycam 的應用程式合作。Polycam 擁有超群的 3D 捕捉技術,僅需透過用戶手機拍攝的照片,搭配 LiDAR 感應器便可以創造出非常精準且高畫質的3D模型。
許多烏克蘭居民發起響應,使用 Polycam 應用程式掃描並上傳了數百個地標、文化景點、紀念碑,如烏克蘭知名作家的紀念碑、被軍隊破壞的公寓和充滿塗鴉的兒童遊樂場。而相關與會者指出,掃瞄出來的成果有極高的品質,可以直接投影在實體空間,也可以使用於教育目的或者被破壞建築物的未來重建計畫。
「備份烏克蘭」的共同發起者 Thomsen 說:「對於烏克蘭文物被任意的破壞,這種形同恐攻的行為,我們想予以反擊!」
全世界第一次的文化保存行動
「備份烏克蘭」是世界第一次進行中戰爭下,國家文化遺產的擴增實境保存計畫。該計劃也引發了許多討論,關於科技該如何被應用到其他正在經歷戰爭的國家。
目前這個計畫持續發酵中,相關人員提到「該計畫正逐漸從組織主導擴散至烏克蘭人民手中」。將近 150 名烏克蘭人加入志願行動,每一天都有 10 項以上的文化相關遺址被掃瞄上傳。而 Thomsen 近一步指出,計劃發起後,有超過 6000 人下載 Polycam App,查詢使用該計畫的數位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