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碳排,占一般製造企業總體碳排高達八成左右,而我們該如何做好數據的蒐集與揭露,達到更有效率地碳盤查機制呢?(責任編輯:林羽彤)

原文作者:吳衍諭(Peter Wu)

近期國內已持續加快淨零減碳的腳步,金管會於今(2022 )年 3 月 3 日正式公告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明訂 2027 年前,所有上市櫃公司皆要完成範疇一及範疇二的碳盤查。雖然目前碳盤查邊界不包含範疇三的部份,然盤查之營運邊界除個體公司外,合併報表之子公司亦須完成碳盤查。

根據國際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於 2021 年的調查顯
示,全球各大企業中的供應鏈中,71% 針對碳盤查範疇一(scope 1)結果做
出回覆,另 55% 已評估範疇二(scope 2),然與供應鏈最為相關的範疇三碳
排放,卻只有約 20% 企業揭露。相關研究指出,供應鏈碳排量是營運碳排量的 11.4 倍,若企業要邁向淨零,應及早開始思考供應鏈減碳相關議題。

成本非想像中昂貴

2021 年,世界經濟論壇針對供應鏈減碳議題的研究指出(註1),依靠現有且
可負擔的技術或策略,可達到供應鏈中約 40% 減碳幅度,且每公噸 CO2e 減量成本少於 10 歐元,根據研究估計,供應鏈中實施上述減低碳排措施,約僅會造成終端產品成本調升 1-4%。

針對供應鏈減碳,企業可以執行的策略如下:

  • 建立全面性的碳排放基線,並涵蓋供應鏈相關碳排數據。
  • 建立具企圖心的減碳目標,透過重新審視產品設計、重新考量原料採購來源(地理)、訂定具企圖心的採購標準等,與供應商共同投資減碳相關措施。
  • 同業合作並調整行業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影響力和公平競爭環境;透過提高需求來降低綠色解決方案的成本。
  • 建立企業內部的減碳治理機制,讓減碳目標與決策者的激勵措施保持一致
    減碳策略及目標需要透過相關技術實現,目前減碳技術中,成熟度較高的有三種:
  1.  採用循環經濟設計思維,提高物質效率
  2.  採用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光電及風電皆是目前相對成熟的技術。
  3. 其他技術,雖目前成本仍較高,但未來幾年可能隨技術成熟而下降,可持
    續關注,如:更新現有製程、透過生質能、氫能取代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熱
    ,提高燃料轉換率、自然為基礎的解方(永續農業、避免砍伐森林等)、
    負碳技術等。

上述三種技術也是目前國內政策主推方向,例如:環保署於近期力圖提高廢棄
物循環利用比率,提出減量回收及資源循環推動計畫(2023~2027)(註2),計畫目標在 2027 年減少碳排放量達約 560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及處理家戶石綿等有害物質,並建立再生產品履歷資料庫及查驗作業,輔導業者設計易循環產品,提高物質使用效率。

另,國發會於 3 月 30 日公布的「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中(註3),能源轉型為四大轉型策略的關鍵一環,尤其在 2030 年前,各國將致力發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提高裝置容量,為後續的淨零路徑拉大準備空間。

以生命週期觀點檢視供應鏈

全球八大主要產業鏈占了全世界 50% 碳排放量,包括食品業、建築營造業、時尚業、快速消費品、電子業、汽車、運輸和專業服務等。

依據 BSG(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分析,其中以食品業的供應鏈碳排佔比最大,約 25%,其次為建築營造業約 10%,後續則為時尚業約 5%。

若進一步分析目前最大碳排的食品供應鏈,上中下游供應鏈牽涉到:土地利用
模式改變(如:森林地變為牧場用地)、農場畜牧、動物飼料、食品製造及加
工、運輸、包裝及零售等行為,其中以土地利用行為及農場活動兩階段,占最大宗碳排量(如:牛隻甲烷排放、餵養及飼料製造相關、土地轉換),約占了全生命週期的 80% 溫室氣體排放量,其餘衝擊較大的階段為食品製造及加工、運輸行為。

以碳排佔比來思考食物供應鏈減碳,關鍵減碳熱點為前端的土地利用,以及
畜牧養殖過程,因此或許最有效減碳方式為轉變目前的飲食模式,從大量葷食
轉為蔬食,才能有效將低前端的畜牧用地以及牛、羊、豬飼養過程的碳排。

目前各國所提倡的在地飲食,減少食物里程運輸以降低碳排,不見得對整體減碳目標有巨大幫助。(但還是能讓食物較為新鮮可口且營養)回到國內食品供應鏈,食品業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整體檢視,及相關減碳作為仍然不足。

根據 2021 年 CSROne 永續智庫所發表的「2021 臺灣食品產業企業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研究(註4),國內企業減碳作為著重在「產品包裝」(58.06%)、「製造生產」(51.61%)、「原料採購」(51.61%)等三階段為主,若對照上述國際上對食品供應鏈整體的生命週期研究,應可再強化研擬運輸行為的溫室氣體減量措施。

總體來說,國內食品業已跟上國際減碳腳步,但在後續的實質減碳行動及管理,及生命週期各階段的減排措施上,仍有相當的進步空間

碳盤查管理平台,促進碳資料共享

因應未來將開徵碳關稅及碳費,品牌商攜手供應鏈邁向淨零,第一步為供應鏈的碳盤查,目前供應鏈碳盤查主要的障礙來自於三類:資料缺乏透明度、執行層面限制、有限的支持。

目前缺乏一個透明的資料平台提供品牌商與供應商共享採購及相應的含碳量資料,缺乏透明度下,供應商所提供的輸入原料含碳量,品牌商也不見得全然信任,進而影響資料正確性的驗證,阻礙碳資料有效流通。

隱私性也是另一個阻力,考量到商業隱私,供應鏈廠商不見得想要打造自動化的資料上傳,缺乏公正平台和隱私性的考量,將是未來供應鏈減碳的挑戰。而為解決上述資料分享痛點,數位轉型服務提供商伊雲谷已建立碳盤查管理平台,讓中小企業能夠無痛切入碳盤查,並試圖讓相關企業能串接 ERP 系統與碳排放等相關資訊,以可視化方式提供企業供應鏈碳盤查資訊,加速提出有效的減碳手段。

執行層面的挑戰主要來自採購,由於原料採購通常牽涉多種品項,且可能分布於數個國家與區域,且通常企業內的採購人員不見得會把產品含碳量當作採購指標(或優先指標),因此要從採購達到減排,短期內並不容易,需透過內部教育訓練來達成

有限的支持則與政策息息相關,包含相關法規的建置及補助。如果減碳的措施造成供應鏈及終端產品成本上漲,客戶是否會買單?

目前在國內外已定調 2050 邁向淨零的前提下,相關的法規與基礎設施近期也跟上腳步,且隨著技術不斷成熟,減碳成本可望降低,然轉型的過程中,消費者、企業與政府間需要一些磨合時間,政策的支持也可望縮短低碳社會轉型的陣痛期。

註1:<Net-Zero Challenge: 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2021年1月21日。

註2:<國發會通過資源循環計畫 目標2027年前減1.25億個一次性用品>,2022年4月19日。

註3:<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2022年3月30日。

註4:<台灣31家食品企業永續報告全解析,9成提出減碳方案>,2021年7月12日。

(本文經 伊雲谷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