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則文章】Web3 快速崛起,對世界帶來新衝擊。馬斯克買下推特後,宣布要將推特打造一個具又信任度和包容的平台,但卻又計畫要將公司下市私有化? Web2 和 Web3 究竟又有何不同?(責任編輯:邵元婷)
本文經 Gogolook 授權
作者:Gogolook CEO Jeff Kuo
Web3 的橫空出世,衝擊了舊世界的經濟與體制,而 Elon Musk 買下 Twitter 這件事,更加速了整個趨勢,宣告 Web2 時代的秩序正在轉變,去中心化趨勢正式來臨。
看看 Twitter 創辦人 Jack Dorsey 收購案後發表的談話:
「Twitter 作為一家『公司』一直是我的難題,也是我最大遺憾,它已被華爾街以及商業廣告模式所佔據,從華爾街手中奪回是正確的第一步。
原則上,我不認為任何人都應該擁有或經營 Twitter,Twitter 想成為的是協議級別的公共產品而非公司,然而,要解決它是一家公司的問題來說,Elon 是我信任的唯一解決方案,我相信他的使命是擴展意識之光。
Elon 要打造一個「最高信任度及廣泛包容」的平台,這個目標是正確的,這也是我選擇他的原因! 」
短短幾行字,講出 Web2 與 Web3 的巨大差別。
Web2 時代崛起的網路巨擘,其初衷原本是運用網路打造平台讓言論更加自由擴散,但只要平台作為一家上市櫃公司,在資本市場上集資,他就無可避免的必須以商業利益為最高考量。這是 Jack Dorsey 所說「從華爾街手上奪回是正確的第一步」,也是 Elon Musk 為何要計畫將 Twitter 下市改為私有化。
再者,只要平台本身作為一間「公司」,其經營權力就是集中在極少數的管理階層,平台能夠運用演算法與審查機制來決定創作者上傳內容的生死,不管其名義多麼冠冕堂皇,它的本質就還是中央集權而非自由民主。多少用戶們因為演算法的改變、審查機制的介入,一夕之間帳號消失,內容全無,即便向官方申訴也不見得能順利求助。
Web3 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正是 Jack 想要打造「協議級別的公共產品」的最佳解。所有的言論一經上鏈就立刻經過所有用戶認證,沒有人可以隨意用任何理由逕行竄改。它把審查的權力還給使用者而非公司獨有,人人都可以發表言論但你的言論也會被人人所檢視,這讓 Twitter 能化身成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天天與人辯論的雅典神殿與廣場,一個真正民主的言論空間。
身為一個好不容易在 Web2 中活過第一個十年的創業者,我認為當前 2 與 3 的隔閡甚至對立,就好像《復仇者聯盟》中的美國隊長與鋼鐵人一樣,雙方性格與信仰完全不同,但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的發展將會是:先友善、再試探、爆衝突,後集結,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力量。
古今中外,文明總是在一個不斷擴張收縮的頻率當中前進,而我相信人類的自我與自性的衝突本質,總是會試著往更本質面的價值發展,往更長期主義的模式前進。
從衝突到匯聚,關鍵在於理解。Web3 的第一大特徵,就是「激勵優先」,讓所有對產品貢獻的角色都能獲得實質回饋!
激勵優先:「系統先於文化,文化先於策略」
Web2 的朋友們,很習慣把 Product-Market fit (PMF)當創業成功的聖杯一樣掛嘴邊。但在 Web3 的世界中,人性底盤的激勵制度才是一切的開端, 也就是火紅的代幣經濟學 (Tokenomics)。每解開一個任務,就能夠獲得一定數量的代幣,其未來的升值潛力,就是參與者努力工作的動力。過去 Web2 裡很多報酬都是隱性的,許多貢獻者被剝削了要嘛不自知,要嘛無可奈何,但Web3 讓一切都透明化,所有的價值交換都變成顯性。
所以在 Web3 中的專案,產品體驗(例如功能和可感知的用戶體驗)相對於代幣經濟(Staking 和 AMM)、交易速度與安全性 (L1s/L2s) 或其他屬性等等,並不是這麼重要。因為我們還在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階段,只不過並不是要革掉自己的命,而是要體現一個更分散式與個體化完整的文化,而現在正在處於建立基礎架構的階段。
這讓我想到 Jeff Bezo 建立 AWS 備忘錄時談到的精神,也就是系統先於文化,文化先於策略。這裡指的系統就是一個組織依循的原則與激勵制度,而優秀的產品與服務就是必然的結果。
社群優先:信任價值的分散式轉移
Web3 的第二大特徵,是「社群優先」。
過去十年,Web2 的迅猛發展,讓我們看到一個將商業利益凌駕於社群利益上的網路機制,例如:沉迷網絡的青少年、支付過低的拼車司機、陷入高額平台費用的當地餐館等等。
但在 Web3 中,必須考量到必須考慮協議設計、代幣經濟學、用戶安全、增長營銷、社群參與等等,包括 Web3 產品的相互關聯的人員、技術和經濟性等等。如果你沒辦法讓社群,也就是專案中的參與者們(ex:由 NFT 創造者、流動性提供者與開發者)集體獲利,就等於 NGMI 。
再用一個電影的比喻:Web2 的年代,大家追求的是單向的商業增長,比的是誰能從內容貢獻者與用戶身上榨出最多的利益,從用戶身上賺到的錢再打造更多軍火,也就是像《復仇者聯盟》中的洛基自豪的「I have an army」;但 Web3 更偏向《玩命關頭》的理念:「We have family」。
社群優先的必要性,也來自於當代信任價值的分散式轉移。「信任革命」 一書中提到信任轉移,描述了歷史上信任的轉移已經發生了三次,人類一開始只有地方性的信任(對家庭、部落與特定人士的信任),接著轉移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對體制信任(對領導者、品牌、公司與政府的信任),然後來到了現今階段也就是分散式的信任 (對個人彼此橫向的信任,透過網路科技運作)。這也是為什麼 Web3 下的 Twitter 能夠做到真民主與真言論自由。
執行優先:去信任化(Trustless)的能力
第三大特點,是執行優先。
我指的是比 lean start-up: build-measure-learn 更粗暴式的優先(有點像是暴力電影跟昆丁塔倫提諾的暴力電影那樣的差距)。
區塊鏈技術與 Web3 體制組織在本質上體現了去信任化(Trustless)的能力,將重要的後設知識、原則、激勵制度等,管理機器中重要的元素都已經透過程序化的方式落實而且是徹底的落實了。
這帶來的結果是:傳統公司的集中化管理將被徹底解構,取而代之的是沒有職業階梯或績效評估的「分散式組織」。這讓團隊可以不再需要理會辦公室政治,而是完全專注於使項目成功。成員更強調於構建、營銷和迭代,而不是計劃、管理和量測。
但這樣務實主義是否意味著願景與溝通不再重要?剛好相反。正因 Web 3 還處於蠻荒圈地的階段,願景與溝通目的反倒是反樸歸真到一切革命開頭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共識與聚眾。這也是為甚麼文章上面分享的激勵制度與社群經營反而成為更重要的任務,要從理性與感性面同時下手來結黨革命。
鑑於 Web3 的系統化本質與發展速度,這種在正確原則下快速執行的做法通常可以帶來了更大的成功。
小結
如何將 Web3 的優勢應用到 Web2 的軟體產業中,是我在思考的題目。Elon Musk 對 Twitter的改造藍圖,做了經典的示範。
上述這三點歸納,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事業中所有的夥伴關係,從股東、經營階層、員工、供應商、到最重要的客戶。從共贏即大贏的角度來創造激勵制度與共識,並且在這個日趨透明且扁平無比的世界中用社群經營的角度來進化公司經營與客戶經營,把每個參與者當作行動者而非工作者與勞動者來看待。如此一來,我們將可以把執行力投注在它所能產生最大的效果,也就是帶來更強大的共識與共同利益。
Gogolooker 們接下來會看到公司開始發明一些新作法,嘗試著將 Web2 中誕生的公司去蕪存菁後擁抱一些 Web3 中已經被體現的價值,而這些價值不會也不可能是新的東西,而是網際網路初發明時所想像可以帶給人類文明更好的價值。
期待與每位 Gogolooker 一起突破精進!
也歡迎所有新朋友一起成為 Gogolooker: https://tw.linkedin.com/company/gogolook
(本文經 Gogolook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Elon Musk 主掌下的 Twitter,正式揭開 Web3 的盛世序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