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 IC 設計從 2011 年到 2021 年快速成長,成為全球知名大廠。然而台灣的 IC 設計實力真的已經達到全球巔峰水準了嗎?(責任編輯:邵元婷)
聯發科、聯詠、瑞昱、奇景擠進全球 IC 設計前十強
日本經濟新聞本周報導,全球年度營收前十強的 IC 設計公司,在 2011 年只有一家台廠,就是聯發科。
十年後的 2021 年,根據產業研究機構 TrendForce 統計,全球 IC 設計公司的前十強排行榜,已經有四家台廠,在發哥之外還有聯詠、瑞昱,以及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奇景光電。
這是史上第一次,這有麼多家台廠擠進全球營收前十大的 IC 設計公司排行榜。

♦ TO 推薦閱讀:美強化本土增產晶片!張忠謀:只會又貴又浪費白忙一場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黃仁勳、蘇姿丰、彭明博都是叱吒科技業的台灣人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若以這前十強的執行長或主事者出身背景來說,除了四家台廠都是台灣人掌舵,還有輝達的黃仁勳、超微的蘇姿丰,以及 Xilinx 的彭明博等三人,也是台灣人。
換句話說,泛台灣勢力在全球 IC 設計圈的影響力,已經是前所未見。
日經報導,從 1980 至 1990 年代,美國半導體產業開始分化,以往從上游設計到下游製造一條龍的模式被打破,美商開始把高利潤的半導體設計留給自己,把低利潤的半導體製造給亞洲國家做。
對於 1985 年成立的高通,以及 1993 年成立的輝達來說,這個模式都非常成功。
台灣 IC 設計業有晶圓雙雄當「厝邊」 總和戰力大增
然而,從 TrendForce 今年 3 月發表的 2021 年全球 IC 設計前十強排行榜來看,台廠過去十年的實力已經大幅躍升,美國同業開始注意到這狀況,甚至感覺台廠開始「侵門踏戶」,踩進這個美國長久主導的高獲利市場。
報導提到,台灣 IC 設計公司實力大增,這與地理位置上接近台積電及聯電等晶圓雙雄有很大關係,因為有地利之便,業務協調上就方便很多,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限制國際旅行的情況下。
不僅如此,這股上升中的「台灣幫」人脈,對未來台廠在企業併購上大有幫助。
日經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僅高度仰賴台灣的製造,連 IC 設計往台灣靠近的趨勢也愈來愈明顯,且短時間看不出改變跡象。

♦ TO 推薦閱讀:接了英特爾訂單「是否等於引狼入室」?台積電:我們很知道怎麼競爭!
專家:CPU、GPU、自駕車晶片、AI晶片,台灣要做到仍有距離
然而,多年從事國際創投、熟悉矽谷生態的美國科技私募基金安卓樂資本(Andra Global)合夥人,也是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林家振觀察,國內 IC 設計水準距離美國巨頭還有好一段距離,遑論美國同業覺得被台灣 IC 設計業崛起所威脅。
最大原因,就是目前市場上最尖端的商用晶片,台灣都做不出來,從 NB 的CPU、GPU、自駕車晶片到高階通信晶片,全都牢牢掌握在美商手上。
- 電腦的 CPU,從英特爾、超微至蘋果的 Macbook,全都是這些品牌商自行設計的,「台灣的 IC 設計如果厲害,蘋果怎麼沒有找台廠一起設計?」
- 自駕車晶片,以美國特斯拉達到自駕程度 Level 2 的 FSU(Full Self-Driving)晶片為例,就是特斯拉自己設計的。
能夠與特斯拉匹敵、甚至更厲害的,當屬英特爾以 153 億美元(約 4500 億台幣)買下的以色列 Mobileye,因為 Mobileye 的技術,「連美國人自己都做不出來」。
3. 輝達的繪圖處理器(GPU),以及博通的通信晶片,技術水準也超乎台灣現有的 IC 設計能力。
4. 熱度正夯的人工智慧(AI)晶片,或是 FPGA(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晶片,同樣不是台灣的強項。
硬體思維主導太久+師資不足是台灣培養 IC 設計人才挑戰
無巧不巧,現年 90 歲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上周在一場華府智庫的 podcast訪談中表示,美國半導體產業經歷 1970~1980 年代的大變遷後,到今天已經沒有足夠的製造人才來投入本土半導體生產。
但「美國有全世界最棒的設計人才」,所以製造端流到亞洲不見得是壞事。
林家振指出,IC 設計人才與軟體人才需要的才能,「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但硬體思維長期主導台灣科技業,如今連學校老師大多都是學硬體出身。
因此,不僅大學院校理工科系所能培養的軟體人才不足,師資也不足,這都是台灣想進一步提升本土 IC 設計實力,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