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全球開始實行碳稅、碳交易,目前台灣雖尚未訂立碳費收取標準,但環保署表示,收取對象初步都以年碳排放量超過 2.5 萬公噸的業者為主,裡頭不乏涵蓋電力、鋼鐵、石化、化材、水泥等相關產業,而台灣的鄰近國家新加坡,他們政府則推動了什麼法規呢?(責任編輯:林羽彤)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共同企劃: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新馬小歐
農曆年節剛過的二月下旬,新加坡政府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發布會上宣布: 2024 年碳稅將從現行每公噸 5 新幣(約合台幣 104 元),一口氣翻倍至 25 新幣(約台幣 520 元)!
還沒完,新加坡以後的碳稅還會更高,預計 2026 和 2027 年左右漲至 45 新幣(約台幣 935 元),目標是 2030 年升至每公噸 50 至 80 新幣(約台幣 1039~1662 元)。
消息一出,向來打算跟著亞洲鄰國(新加坡也是其中之一)行情走的台灣,也大吃一驚,讓人好奇即將開徵的「碳費」,到底要訂在多少?
課徵費率拉高數倍,碳稅水平比肩先進國家
2019 年,新加坡便開始征收碳稅,當時創下東南亞國家的先例!
那時的規劃是,到 2030 年把碳稅緩步拉抬到 10~15 新幣。這番費率水平,在國際間算是敬陪末座,而新加坡政府一貫的解釋是:爲了給企業更多時間適應。
按政策規劃,新加坡調漲碳稅早是預料之事,只是各界多半預估,調漲幅度大概是目前的 2~3 倍,意思一下。沒想到,這波調漲幅度出乎意料的高。不變的是,徵收門檻依舊維持在 2.5 萬公噸,排放超標的企業才須繳納,因此受影響的依然是境內那 40 家排放大戶(多為煉油廠及發電廠,涵蓋全新加坡逾八成排碳量)。
如今調整過後,新加坡的碳稅費率逐漸跟上先進國家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提出的國際最低碳定價框架建議,到 2030 年,低收入國家的碳定價應有每公噸 25 美元(約台幣 708 元),高收入國家則要到 75 美元(約台幣 2125 元)才夠。
當然,調高碳稅不只是爲迎合世界潮流,新加坡近年致力轉向低碳經濟,才是背後更深層的脈絡思考。
宣示 2030 施政願景,瞄準亞太碳交易中心
根據去年發表的《2030 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新加坡未來打算成爲亞太區的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負責招商引資的經濟發展局( EDB )即表示,許多跨國企業在新加坡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當愈來愈多企業更重視永續發展,新加坡也希望滿足相關的碳資產管理與交易需求。
事實上,去年底在蘇格蘭落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26 ),新加坡私底下也出有出力,幫忙促成《巴黎協定》第六條( Article 6 )實施細則的通過,替全球碳交易市場打開大門。
此外,這次除拉高課徵費率,政府也推出配套機制,允許須繳稅的企業透過碳權額度(carbon credits),最多可抵消 5%排放量。
而因應廣被看好的碳交易市場商機,扮演國家基金角色的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 Private Limited),攜手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成立的全球碳權交易平台 Climate Impact X(CIX),去年底已經完成試點計劃,招募到 19 名國際買家,以每公噸 8 美元(約台幣 226 元)的行情,交易了 17 萬公噸的碳信用額度。
不難窺見,碳稅只是新加坡驅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背後還有打造亞太碳交易熱點的市場野望。至於環保團體關注的國家淨零目標與執行期程,並未隨這次調高碳稅而大舉翻新,僅將之前的「本世紀下半葉」字眼,略為修改為「本世紀中葉」而已。
作者介紹: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生活部落格」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所編輯,內容除提供讀者生活上可行的減碳方案,也累積多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第一手資料,以及整理國際最新減碳趨勢報告。盡力做到深入淺出,兼具深度及廣度,希望成為台灣的低碳環境智庫之一,為氣候變遷議題貢獻一份心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www.delta-foundation.org.tw/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
低碳生活部落格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eltaElectronicsFund/
(本文經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資訊中心 共同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新加坡突宣布大漲碳稅,這下台灣的「碳費」該課多少?〉。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