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解決問題的智慧城市,可能會聯想到許多科幻電影的設定,像是無視重力的汽車、浮於空中的觸控螢幕等,而這些新科技其實也離我們越來越近,在台灣,各地政府便已陸續投入相關發展,悄悄改善民眾生活。
智慧城市街道的安全維護更即時
運用 AI 技術的監視器可以即時分析畫面、檢測犯罪行為,並即時通報警方處理。通過辨識衣服,也能更快地找到嫌疑人。但外媒 The Verge 便指出,當人潮眾多時,監視器很難去辨別個體的服裝,且機器學習更容易導致種族、性別歧視。
除了監視器,AI 也可維護道路安全,據外媒 AI 報導,國外一家名為 RoadBotics 的公司便開發分析道路圖像的技術,能評估問題並產生效益高的解決方案。
在台灣,台南市也建立「AI 道路巡查系統」,比起傳統透過人眼判別道路車轍、凹凸不平、人孔蓋平整等,AI 技術可以更快速查出坑洞,並立即紀錄、上傳,進而快速執行維修及後段的分析。
AI 改善污染、垃圾分類也可以很高科技
要維護居住環境,最貼近大眾生活的就是丟垃圾了。那麼結合 AI 的垃圾處理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澳洲的雪梨大學便開發了一個由 AI 驅動的機器人,辨識不同形式的廢棄物,並將其分門別類。
從政府端來看,則包含污染的控制,即透過 AI 分析當前污染物,並預測未來 2 小時污染程度,幫助政府提前做決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目前,台灣雖然尚未有做到預測的設施,但像台中市佈建的「微型感測器」,每 3 至 5 分鐘就會更新一次即時空品數據,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汙染濃度、風向、時間,鎖定可疑汙染熱點,立即稽查。
此外,AI 也可協助政府追蹤企業和大眾的能源使用情況,了解哪些地方的能源被浪費,以及如何節省能源。新北市政府便在部分家戶安裝「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以 AI 大數據分析家庭用電,並給予適當節電建議。
追上科技新浪潮,輕鬆掌握趨勢!
讓我們用 15 分鐘的時間與你分享最新科技應用。
點我收聽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智慧城市的交通,台灣做的其實不少
針對城市交通,結合 AI 的車牌辨識技術,可檢測哪些車輛超速,有助於繳費和罰單的執行。若停車場配備人工智慧系統,則能告知等待車輛哪些空間可用,再先進一點,甚至有辦法依汽車的型號推薦停車位。
在台灣,台北市便推動「智慧化開單暨收費系統」,智慧停車柱、停車位採用地磁感應,改善人工巡場而無法即時開單的情形。另外,為了減少台北轉運站附近車輛違規亂象,北市警局也設置「違規停車科技執法設備」自動偵測違規停車及併排停車。
桃園市也計畫在智慧電子車牌導入 RFID 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技術,精準取得車輛訊息及相關交通資訊,協助電子收費、車輛辨識、贓車追蹤等監理。
大眾運輸部分,則可運用 AI 即時追蹤、更新交通狀況。此外,公車若採用自動駕駛系統,也能減少碳排放、優化路線並增加班次。近幾年,雙北、桃園、高雄等市也都陸續推出自駕巴士。
♦ TO 推薦閱讀:看懂鴻海電動巴士 Model T 設計巧思,從車體到三電系統技術全解析
應用 AI 技術也有助於減少交通量和事故。目前,桃園市政府為了減少大型車輛事故,即在公車加裝 AI 主動安全系統和 5 顆攝像鏡頭,主動偵測車側狀況,若辨識到危險會主動煞停,大幅提升交通及行人安全。
台北市的公車也有配備「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偵測駕駛的精神狀態和開車行為,降低客運司機因為疲勞、分心或視線死角而發生交通事故。
此外,台南市政府也建置了「城市動態影像 AI 感知平台」,其技術為經由混合雲架構結合台灣 AI 雲(TWCC)資源,並透過機器學習來擴充辨識模型,增加平台感知影像物件的能力。其中,路口車流辨識分析可以辨識分析車流、車種與車速,有助改善交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