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廣達、台灣大哥大與華碩集團協助國研院國網中心打造的 TWCC (Taiwan Computing Cloud,臺灣 AI 雲)是台灣的超級電腦 AIHPC,也是國家動員下的成果。那麼始於國家計畫的超級電腦,在計畫結束後如何應用?國營國造的 AI 技術又該如何發展呢?
由流線傳媒創辦人戴季全主持的 Podcast 頻道「全新一週」,本集邀請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分享參與國家型計畫的心路歷程、台智雲的未來走向,以及對於台灣數位技術發展的建議。
國家型計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2017 年,行政院通過台灣 AI 發展計畫,吳漢章指出,當時計畫便鎖定台灣可以走出自己道路的點,包括 AI 超級電腦、AI 晶片、支持台清交成四所大學成立 AI 研究中心。
從國家型計畫分拆(spin-off)出來的台智雲,即提供以超級電腦架構為設計核心的 AI 服務。吳漢章表示,AI 是數據驅動的新算法,數據量越大,計算效能、數據運算過程皆會消耗系統,速度又正好是 AI 的成功要素,因此超級電腦的優勢,就在於比一般的筆電、服務器的效率高 10-50 倍。
吳漢章表示,政府當時便希望台灣有自主的 AIHPC 技術、台灣業界能投入資源。因此,雖然第一期的標案有日本和美國隊參與競爭,且他們的技術成熟、超級電腦強大,但最終還是由廣達、台灣大哥大以及華碩集團的合作拿下標案。
但吳漢章坦言,這一點也不輕鬆,等於是「用原廠的角度承擔第一線的責任」,三間公司都有不能出問題的壓力和決心。由於技術沒有日、美成熟,第一期基本上會賠錢,需投入數以萬計的工程師,才能在五、六個月內做到可上線。且延遲一天就要罰 300 萬,因此所有人都害怕會失敗,直到第二期、三期時才比較有經驗。
而作為一個由政府經費支持的計畫,吳漢章在當時也認知到這屬於短期的發展,然而數位這條路,時間越長越有價值。因此剛開始參與標案時,他便已思考專案結束後如何繼續迭代。
成為數位國家,數位基礎建設要有自主性、數位韌性
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延伸而出 AI 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技術國營國造的討論,吳漢章指出,當初國家發展 AI 的目的,在於別人無法提供適合的系統,所以得自己來建。
目前,台智雲因為技術、營運自主,相對容易回應如今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吳漢章也說明,國家正往數位走,數位基礎建設的數位韌性(resilience)就顯得重要,涉及的硬體、軟體、營運等方面,也都要有一定的自主性。
他認為,國營國造是為了在國家想發展的領域有自主性,而政府的 5+2 政策,每項都是值得繼續向下發展的垂直產業鏈,並與數位掛鈎,所以勢必得發展關鍵技術、商業模式。
但若 100% 依賴別人,就無法照自己想要的速度發展,且特定功能可能跟他人一樣。吳漢章因此指出,台灣不需要會做每件事,但在特定領域需技術自主,除善用國外的支援,也要凸顯自己的優勢。而一旦培養出國營國造的能力,在價格或成本方面,就有足夠理由參與競爭。
元宇宙、區塊鏈是下一波趨勢
未來數位應用的生態系不僅有 AI,還包括代表快速通訊的 5G 與代表信任的區塊鏈,吳漢章表示,AI 需要資料、而資料需要信任,資料治理、共享、金融、醫療資料需要付費、被監管,因此一定會用到區塊鏈。
他也指出,科技部長官在最後一期的計劃就定下脈絡,指區塊鏈是 AI 發展的重點,所以也建立了國家級的區塊鏈平台,未來有一個新的基礎建設可利用。
此外,AI 除了應用在影像、精準醫療基因、資安等領域,元宇宙浪潮興起,許多虛擬空間的建立需要算力、數據量,因此相關的應用都是發展機會。而台智雲在 3 月 31 日的「AIHPCcon 台灣 AI 超算年會」上,也將與產界分享未來應用發展的佈局。
台智雲未來打算怎麼走?
談及台智雲和 Big 3(微軟 Azure、亞馬遜 AWS、Google cloud)的發展有何區別,吳漢章指出,Big 3 面向的是大部分企業、SaaS 公司,而台智雲著重在 HPC 架構,包括網路設備、儲存設備、算力,讓使用者能體驗好的系統效能,因此能做出差異化。
而華碩欲成為 AIoT 生態系中的賦能者 (enabler) 的期望,也影響台智雲的走向,吳漢章表示,華碩有價值的是品牌和全球商業網路,而台智雲讓數位基礎建設與客戶產生強連結,NFT、精準醫療、翻譯蒟蒻等應用都能透過台智雲落地實現。因此未來也將做到技術、商業賦能者一條龍服務。
台智雲也計畫讓 AI 大眾化,並研議管理和商業模式,期望與數百個專注不同領域的客戶共同服務終端使用者,在新數位世界中打造與應用廠商解決未來問題的生態系統。
訂閱《全新一週》Podcast ,幫你做好全新一週工作準備
>> 訂閱 Apple Podcast
>> 訂閱 Spotify
支持我們策劃更多好內容,別忘了留下 5 星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