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新聞稿】2050 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困難重重,除非全球脫碳率得提升 5 倍,才有可能在 2030 年碳排減半,2050 年達到淨零,顯示全球各個產業,必須再加快轉型來實現淨零排放,而各國與我國政府對於碳治理的舉措,會有什麼不同呢?(責任編輯:林羽彤)

作者:吳衍諭 Peter Wu

為因應氣候變遷,國際的減碳趨勢已從幾年前的宣示性、鼓勵性,到近期由國際大品牌商直接參與並設定減碳或零碳目標,如蘋果公司即要求 2030 年其所有供應鏈皆需碳中和

除個別企業的宣示外,國際上為防止碳洩漏,也透過相關政策工具減低產品碳排。去年歐盟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草案即是開端,透過碳定價來課徵碳費。而為因應未來國際碳費徵收,國內環保署也於「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碳費草案內容納入。

綜觀以上,國際及國內相關政策法案,碳已被定調於企業未來的內部成本而非外部成本。而台灣作為全球產業鏈分工下關鍵供應鏈一環,為達到國際品牌商的要求,各企業碳揭露腳步已經箭在弦上。第一步即要確認各廠的產品含碳量,做好碳盤查以因應後續的碳定價與碳費徵收 以下將針對國內外目前碳盤查相關政策進行說明。

 TO 延伸閱讀:製造業 ESG 運用新創舉!做到這 4 項,其實你已經開始在佈局 ESG 了

檢視企業流程是否符合 ESG 發展願景,永續相關趨勢請下載大調查報告

國內因應淨零碳盤查腳步

  • 金管會

在整體淨零規劃下,除了淨零技術發展,相關政策工具與綠色金融也佔了關鍵地位。金管會於今(2022)年 3 月 3 日正式公告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明訂 2027 年以前,所有上市櫃公司皆要完成範疇一及範疇二之碳盤查(註1)。

2023 年前,資本額 100 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完成盤查。 2025 前,資本額 100 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之合併報表子公司須完成盤查;2026 前資本額 50〜100 億元上市櫃公司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2027 前,資本額 50 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註2)。

圖: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來源:金管會)

  • 經濟部工業局

針對國內約 20 萬間中小企業低碳轉型,工業局表示將透過「以大帶小」模式,也就是上中下供應鏈串聯,由工業局提供平台、工具,如碳盤查專區、碳盤查計算器等協助轉型落實減碳目標(註3)。

由於近年 5G、雲端應用、區塊鏈、IOT 物聯網、AI 與大數據等數位科技的加速發展,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於 2 月 15 日舉辦「臺灣雲市集減碳專區交流座談會」,攜手產官學研共議如何透過簡易數位工具協助中小企業跨出減碳,未來將於「雲市集」平台增設「減碳專區」,彙整適合中小企業使用的雲端數位工具。

另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亦於今年「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中,將「數位轉型」與「淨零碳排」納入一般計畫申請領域,以帶動更多中小企業提升數位營運能力並達到淨零目標(註4)。

國際淨零碳盤查趨勢

英國與台灣的產業結構類似,99% 屬於中小企業,英國政府於去年設立「英國企業氣候中心」(UK Business Climate Hub)提供相關資源讓中小企業及早因應淨零趨勢。透過減碳目標及策略擬定、碳排放評估、辨識淨零可能之商業風險及機會並規劃商業策略、減低價值鏈碳排放等一系列步驟,輔導中小企業降低碳排並邁向淨零。

而在個別廠商碳盤查經驗上,丹麥世界第四大啤酒製造商嘉士伯(Carlsberg)則採取與啤酒供應鏈共同合作方式強化排放資訊透明度。供應鏈各廠商向嘉士伯分享廠區內各種原料輸入的碳排資訊,並且在得到供應商的承諾情況下,宣告 2030 年啤酒廠會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同時整體供應鏈碳足跡將會下降30%(其高達85%的排放量來自於供應鏈)。

此作法必須將整體上中下游廠商是為減碳共同體,搭建一個平台讓彼此排放資料能夠共向流通,達到資訊快速分享與透明度需求。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於 2021 年透過訪問 40 位 climate-leading CEOs 的研究顯示,其認為邁向淨零排放過程中,供應鏈碳盤查部分主要的障礙來自於三類:1. 資料缺乏透明度、2. 執行層面限制、3. 有限的支持

第一類限制與範疇三的溫室氣體盤查息息相關,包含:缺乏來自供應鏈的高品質資料分享、範疇三的評估邊界不清楚並且評估結果多來自平均值、目標難以設定 SBTi(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目標。

 TO 延伸閱讀:全球排放量每年誤差 133 億噸?微軟領導 Carbon Call 計畫,能真正解決氣候問題嗎?

碳盤查關鍵議題,綜合以上國內外經驗,國內外趨勢如下:

初期以政府輔導方向為主,並透過有經驗企業帶領中小企業執行

綜合國內政府政策及國外實際經驗,初期會以政府輔導為主,並透過相關平台整合資料及專家輔助,讓中小企業跟上減碳腳步。

數位科技結合碳盤查為趨勢

環顧國內政策趨勢、國外實際案例及研究報告,由於盤查資料牽涉整體供應鏈(範疇三),因此如何透過上下游廠商協作,建立上中下游產業價值鏈整合平台,提升資料透明度,並透過數位科技相關工具加速資料盤查也是一大趨勢。

整合環境資訊之供應鏈管理

有關範疇一及範疇二碳盤查資料,都與本身場內活動數據相關。未來盤查完成並搭配熱點分析,可直接回饋到本身製程改善或廠內設備能效更新。然而範疇三部分,牽涉相關上游採購及下游產品出廠後使用端部分,因此數據來源更多樣且複雜,未來不論是透過雲端共享或其他協作方式,以完整管理整合環境資訊之供應鏈相當重要。

企業因應淨零盤查應該考量結合數位科技

由於台灣 99% 屬於中小企業,未來因應上游廠商的需求及整體淨零供應鏈的趨勢,淨零腳步已經不只是現在式而且需要邁開步伐加速前行。而淨零第一步基礎就是有完整且準確的碳排查資訊

因應碳排放資訊的需求,未來極可能需要導入淨零雲共享生態圈的概念,讓生態圈中的各企業,夠做到數據自動盤查、自動上傳、自動共享,讓碳各種產品的生命週期供應鏈排放資訊能夠朝向流通的方式。

初期許多資訊或許仍需依靠每個在地化的廠區人工盤查,然隨 IOT 設備的導入與擴大,近期,數位轉型服務提供商伊雲谷即整合 OT 量測儀器與雲端運算能力,打造自動化碳盤查平台,緊密結合製程與產品採購資訊。當各種產品排放數據不斷累積,盤查資訊的門檻也會隨之降低,加快廠商碳盤查的速度。

此階段到了量變產生質變的階段,當數據累積夠多,同時導入 AI 人工智能的分析,可幫助廠商規劃減碳藍圖進而整合環境思維到廠商原本的產品發展方向之中,甚至產生新的零碳商業模式,達到與環境共善經濟的階段。

 TO 延伸閱讀:「綠氨」成脫碳新星!美日年產數萬噸,230 億市場規模誰能拿下?

ESG 在製造業如何最大化應用?

4 月 13 號 (三) 09:00 內湖 t.Hub

>>2022 智慧大工廠論壇<<

友達宇沛 建置綠色智慧工廠發現產業新機會

(本文訊息由 伊雲谷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 [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圖片來源: pixabay ) 

 

註1:範疇一、二、三的說明可參考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reenhouse Gas Protocol)相關內容:https://ghgprotocol.org/corporate-standard

範疇一係指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針對直接來自於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範疇二為能源間接排放源,係指來自於輸入電力、熱或蒸汽而造成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三為其他間接排放源,由組織活動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非屬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而係來自其他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

註2:〈金管會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2022年3月3日。

註3:〈中小企業處攜手產官學研齊推「數位減碳」,助攻中小企業接軌淨零排放趨勢〉,2022年2月16日。

註4:〈經濟部中小企業處SBIR一般型計畫 即日起新增「數位轉型」與「淨零碳排」兩項領域〉,2022年2月15日。